展开

财政论文发表我国财政学发展思路探究

发布时间:2018-11-14   |  所属分类:财会: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财政论文发表了我国财政学发展思路探究,中国财政学发展在中国起步比较晚,真正开始发展要到建国后,中国财政学面临挑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论文展望了中国财政学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财政论文发表,财政学发展

财政论文发表

一、中国财政学发展陷入困境

(一)建国以前中国财政学的发展。建国以前,中国财政学主要是引入西方公共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来分析,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西方公共财政学作为新生事物引入中国,发展迅速。人们无法排斥西方公共财政学,可以说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

(二)建国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1949年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中国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财政学。此时国家财政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时,中国开始向前苏联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前苏联引进了货币关系论。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国财政学进一步分化,许廷星的《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中首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财政的本质,引领了“国家分配论”的产生。随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等观点。中国财政学慢慢开始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与西方财政学和前苏联财政学区别开来。此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国家分配论,其综合性相对比较高,占据了时期财政理论的制高点。19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计划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换,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共同需求论”的产生。社会共同需求论强调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这对之前国家分配提出了挑战。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看待国家和财政的关系,怎样理解财政产生的原因、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范畴的历史和方式。国家分配论者认为财政虽然与再生产、价值、社会产品、剩余产品等范畴有着密切联系,但只有同国家的联系才是最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但是,这次分化并没有动摇国家分配论的主体地位,并且完善了国家分配论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由财政本质论到财政要素论,再到财政职能论,再到财政运行论,直至财政规律论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层次体系。

二、中国财政学的发展瓶颈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财政学所面临的挑战是现实的,中国财政学面临着选择的十字路口。而且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变化,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主体性缺失。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向前苏联引入货币关系论还是后来引入西方财政学,都没有明确中国财政学自己的主体性。后起的中国财政学研究,当然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成功就是一般真理,我们只能遵循其他国家的方法。

(二)客体不明确。关于财政学的客体,即研究对象问题,迄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争论。财政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科学一样,在阶级社会里,它的研究对象的定义总是涉及到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财政本质,往往故意从财政的表面现象出发,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政工作的组织、技术和财政收支的方法、方式等。或者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仅归结为财政资金的本身。这样,当然就使人们看不到财政的阶级内容和实质了。从作为社会科学来说,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不可能局限于物的方面。长期以来,形成了下面几种关于财政学研究对象的说法:国家分配论,把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分析国家的职能入手。虽然它也强调“经济—财政—经济”关系的存在,但并没有改变它将国家职能的实现作为其隐含的研究起点。而以国家职能为起点,就意味着先讲国家,再言其他,易导致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误会。这一主张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相悖。同时,如若把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就使得财政学的本质与对象合二为一了。一方面我们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对象与本质合二为一,那么这种科学本身是否多余呢?另一方面中国财政学研究本身不是为了财政关系本身,而是为了研究财政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之所以确立中国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为了强调财政学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规定财政学研究的综合范围以及特殊矛盾展开的序列。财政学研究要避开以本质来论本质的偏向,但又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应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如对财政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收支平管”的层面上,而是要抓住财政分配的主线,考虑与其相互依存的各种财政矛盾以及其展开的序列。货币关系论者,认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分配关系,将财政的实物形式排除在财政关系之外,从财政发展史上来说是不符合逻辑的。同时,如果把财政学研究对象归结为货币关系,就会把财政学研究对象引向揭示生产关系的形式方面,不可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使财政学研究处于事物外部捉摸不定的状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aihuilw/15373.html


上一篇:会计论文发表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下一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