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评职范文初探石家庄城市文化内涵建设
文章摘要:城市文化内涵建设是提升城市影响力和未来竞争力的关键。结合该问题,本人就石家庄市的城市文化内涵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深入分析我给出了以下建议,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市文化建设规划,以文化意识指导城市文化建设、以城市历史文化为依托、以城市精神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经济动力、进一步建设城市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和广场、促进我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石家庄,城市文化,内涵建设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文化竞争力在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目前我们在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经济总量、经济目标和硬件建设,忽视城市文化建设,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文化肤浅或是缺失。尤其是石家庄作为现代城市的历史还很短暂,由石门小镇一跃而成省会城市。从历史积淀、城市精神和城市历史的积淀上都不足,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就更应该从历史文化的根着眼,注重挖掘潜在的历史文化因素,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富有文化品位的现代化大都市。
一、石家庄城市文化内涵建设的不足
(一)石家庄城市文化建设中有代表性的文化不突出
在调查中,调查者对我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倾向点击率为:标志性城市形象建筑的建设28.79%、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21.52%、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19.04%、市民素质提升17.03%。该调研数据表明了各项点击率的比例平均,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市民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城市形象、文化行业、历史文化和市民素质等各方面都感到建设不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表明我市在这四个方面的建设都比较平均或是都不突出,没有一项能给市民留下深刻的影响。
(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不够,使其偏离了群众,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丝弦是石家庄市独有的地方曲种,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代表我市群众文化的问题中,点击率最高的是锣鼓队和交谊舞,分别是30%、24%,丝弦的点击率是11%,不足前两项的一半。深入分析,虽然我市代表性的群众的文化是锣鼓队和交谊舞,但是很少听到我市承办省级以上的锣鼓比赛和交谊舞比赛的报道。以上都说明我市在传统文化活动的弘扬不够,使其偏离了群众性。
(三)城市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抓手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庞大系统,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建设发展。更需要有力的抓手,提速城市文化的发展进程,比如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挖掘传统文化节日、承办国家级的文化活动赛事等。在调研中,关于\"我市是否有必要发展一个传统文化节日来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问题,回答是的占百分之八十二。在群众喜欢的演艺种类问题中影视、话剧的点击率最高。正定和西柏坡是具有全国甚至是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建设我市城市文化的有力抓手。
二、石家庄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对策建议
(一)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意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统领。这种意识要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具体做法是。一是提高市民素质,增强文明意识。高素质的市民是文明意识的彰显和传承,更是城市文明长远发展的支撑。城市文明必须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两者要相得益彰,互促互进,协同发展。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现代新上海的建设上,充分体现出了三大特色:世界著名金山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开放城市。因此,我们应借鉴这一建设模式。在用地空间上,既要保证现代化项目的优先发展,又要给文化景点留足地盘。在建设构想上,既要接受国际上的先进构想,又要注意保留城市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在项目安排上要有一些既能折射地方历史文化,又有浓厚现代气息的城市代表作,使之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三是城市功能必须体现文化特色,要把城市文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的设计上既考虑实用性,又要有观赏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四是文化也是生产力。我们要利用城市的文化典籍、文化名人和文化传统,开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以文生财,以文富民。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市文化建设规划
城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总体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建立和完善石家庄市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需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政干部政绩和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合理、科学和可持续的规划,使我市城市文化建设高效率、有序的发展。不断提高石家庄城市的形象与地位。
(三)依托城市历史文化塑造有个性生命的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外貌形态和精神内涵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群生活的精神支柱,保持特色永远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塑造出有个性生命的城市形象。如在法国巴黎的旧城市区,完全看不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基本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多层建筑。又如被誉为\"风车王国\"的荷兰,风车曾是农田灌溉的主要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力灌溉已完全取代了风车,但风车作为传统文化乃至国家的象征,被很好地保护下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anlilw/9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