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沿路住宅风貌改造职称论文发表
摘要:民居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柳州属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壮、侗、苗、瑶、仫佬等近48个民族,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少数民族民居是立面设计构思的重要来源,扣紧柳州市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定位,将柳州市山水文化、多民族地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融入沿线建筑景观建设中,展示与弘扬地域民俗文化,将设计区打造为体现柳州市城市风貌、山水格局、地域历史文化的城市风貌展示区。
关键字:人居环境,民族, 风貌改造,岭南
一、设计背景
● 柳州是具有独特山水景观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柳宗元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徐霞客\"是山透腹环转,中空外达,八面玲珑,即桂林诸洞所不多见也\"等诗词就是柳州的写照。明清时,称为\"龙城之胜\"的柳州八景已见于史籍记载,而城乡壮、瑶、苗居民流行节日赛歌竞舞,或男女成群的对歌盛会,展示了富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景观。
● 柳州市的城市特色定位为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着力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景观山水的生态保护,塑造柳州新形象,是提高柳州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重要举措。
● 城市山水环境独特,城市形象需要得到展现。
● 城市街道建设的新需求,能让柳州各区有属于各自的文化底蕴。
本项目为柳北区人民政府柳北区北环高速路城乡风貌改造工程,项目位于柳州市北环高速公路沿线,包含西流大井屯、西流浪江屯、杨柳古灵分场、杨柳共和屯、杨柳屯、长塘老村屯、青茅上村屯、青茅银盘岭、对门岭、大村屯、三家村、古灵村共12个村落。村屯位于北环高速路北侧,自然环境优美,视线通畅,通过改造可以使村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更加协调,进而提高柳州城市北部的门户的形象。现状建筑种类变化过多,又成非组成团布置,缺乏连续感和韵律感。建筑造型多为\"方盒子\",体量缺乏变化,屋顶、檐口、阳台、窗套、骑楼等细部未做统一化处理,不能体现柳州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格与历史积淀。色彩纷杂,缺乏统一色调协调,显得杂乱无序,建筑质量差异较大,立面新旧程度不统一,新老建筑之间过渡生硬,墙体破损较为严重,窗框以及玻璃等由于建筑的空置而失修破损严重,破坏视觉景观。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柳北区人民政府高速公路城乡风貌改造工程,项目为柳北区北环高速公路城乡风貌改造,内容包括沿柳北区北环高速路附近杨柳屯等十二村屯风貌改造工程。
二、现状分析
北环高速路贯穿柳州北部,是柳州城市北部的门户。沿柳北区北环高速路附近村屯建筑外形比较破旧、落后,严重影响着柳州北部的门户的形象。
存在村屯主要为一些低层私人住宅、闲置空房、农田,但是由于现状建筑单一,环境空间视觉空旷,具备很强的空间可塑性,通过城乡风貌改造可以很大的提高柳州城市北部的门户的整体形象。
现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A、由于规划区内建筑存在功能性质的复杂性,决定了沿线建筑种类变化过多,又非成组成团布置,缺乏连续感和韵律感。
B、建筑单体屋顶造型多为平顶屋面,缺乏建筑轮廓线的变化,
C、建筑造型多为\"方盒子\",体量缺乏变化,屋顶、檐口、阳台、窗套等细部未做统一化处理,未体现柳州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格与历史积淀。
D、建筑色彩纷杂,缺乏统一色调协调,显得杂乱无序,无法体现山水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E、建筑质量差异,立面风格色彩杂乱与不协调。建筑立面新旧程度不统一。
F、老建筑与新建筑之间衔接过渡生硬,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连续性差。
G、建筑脏破。立面材料破损较为严重,窗框以及玻璃等由于建筑的空置而失修破损严重,破坏视觉景观。
三、设计定位构思
1. 定位
扣紧柳州市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定位,将柳州市山水文化、多民族地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融入沿线建筑景观建设中,展示与弘扬地域民俗文化,将设计区打造为体现柳州市城市风貌、山水格局、地域历史文化的城市风貌展示区。
2. 目标
充分挖掘现有文化资源潜力,结合城市景观塑造及旅游发展战略,建设环境优美、富于柳州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街道景观带,以提升城市环境空间品质、增强区域吸引力、弘扬地方文化传统、示范区域建设。
3. 原则
① 整体协调原则:将设计区纳入整个城市建筑景观体系中考虑,使设计区不仅与城市格局相容共生,而且达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效果。
② 地域特色原则:以浓墨重彩渲染城市鲜明的山水特色和悠久的文化,把握立面设计各要素,突出山水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③ 优化城市天际轮廓原则:对设计区沿线的天际线进行优化与重塑。
④ 分期建设原则:立足于柳州社会、经济基础,结合城市建设部署与现状条件,分期建设、逐步改造,增强设计实施的可操作性。
立面构思来源一: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anlilw/9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