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城市规划论文发表规划原则分析与实战应用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 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概念的阐述和城市滨水区意义的分析,就城市滨水区设计,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生态性——良好的水域环境与安全格局、可达性——确保交通的可达与感官的可知、适配性——功能的匹配与空间的合理布局、亲水性——岸线空间与活动的亲水、文化性——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扬等方面阐述滨水区城市设计要点,并结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三年项目,为我国城市滨水区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促进城市滨水区的发展。

  [关键词] 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查尔斯.摩尔对城市滨水地区做了这样的一个概述:\"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 这表明了滨水区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表明了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切入点、一个新动力。

  如何作好一个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不仅是规划师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整个城市未来发展需要面对的课题。

  n 什么是滨水区

  水滨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而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地讲就是\"凡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他具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水域:水体及其构成的四维领域

  水体界面:与水体直接相接的边界、岸域

  陆域:水滨的场所及与水体有间接联系的城市职能空间

  根据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滨水区又可分为滨海、滨湖、滨江、滨水等类型,而总体的水体特性大致呈现两种状况:一是如江河一类的狭长带状型,二是如湖海一类的宽阔面状型。

  然而不管水系条件如何不同,城市环境如何相异,规划的出发点始终一致,都是从生态、交通、空间、功能等方面入手研究,再根据项目具体特征,寻找属于自己的规划理念与风格。

  n 滨水区设计中的要点及实战应用

  1.生态性——良好的水域环境与安全格局

  作为以水为主体的区域,其自然特性十分突出,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和安全格局,将直接决定城市滨水区的吸引力,因此,滨水区生态方面的问题是规划设计的前提。

  怎样才能保证滨水区生态性?这里对生态性的理解并不是单纯的在河道两边生硬的勒出两条绿化保护带的概念,而是从更广泛角度上的思考。

  我们认为,首先需要考虑其与城市其他生态条件的联系,与城市自然斑块良好的结合,才能保证景观生态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然后是确保水体的质量,主要从污水、废气、雨水、及河道内部水处理等方面实现对优良水体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水体的治理。并根据周边用地环境敏感度和潜在冲击决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容量。

  再是尽可能的保持其生态脉络的原生性,现代规划中为强调图形关系而将河道大规模改道、裁弯取直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不仅使地区丧失了自然的生态脉络,过直的河道也可能引发下游淤塞、地下水位下降和自身水量调节功能降低等问题,因此,规划应尽可能的尊重原生的自然条件,并更多的以其为线索进行规划思考。

  此外还需考虑水体安全问题,特别是海、湖及城市主干河道, 除了厚堤固堤等人工的手法,是否能寻找到可能的洪泛区,以加大泻洪量,减少灾害对城市与自然的影响。

  实例观察

  大地的记忆——原生环境的尊重与再生

  合肥滨湖新区

  合肥滨湖区也拥有十五里河、塘西河和北涝圩三条指状内展的特征水系,设计中同样以保护其生态肌理走向为核心,形成了以水系划分的有机组团式发展格局,并根据环境适宜度分析,确定南北两片生态保护区及河流周边用地不同程度的开发建设。十五里河生态功能最强,临河用地建设适宜度也不高,对它采用自然保护与生态技术展示相结合的办法,在保证环境的同时也为生态技术的推广找到一个平台,塘西河周边生态敏感度较低,建设条件相对良好,在规划设计中,考虑结合布局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北涝圩作为与湖联系的内部静态河塘,则修整水面形成休闲度假的功能片区。

  2.可达性——确保交通的可达与感官的可知

  我们考察滨水区的可达性,不仅限于车行、人行的便捷度,还包括人对水体的感知度,即能够\"知水、见水、亲水\"。

  滨水区的交通体系塑造要做到能把人流便捷的引向水边,并能亲近水边。在强调水岸交通联系的紧密度的同时,营造一个更加人性的亲水空间。为保证市民出行的方便,对沿线公共交通的规划也需快速跟进,并设置足够的静态交通用地,保证水岸空间的可驻留性。

  要提高滨水区的活力不仅要创造易到达的交通网络,还需要强化人对水系的感知度,很多城市都有良好的水系,但行走其中,却难以感觉到水的存在,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空间上的引导和视觉上的延续。这就需要在规划中将水体景观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城市腹地中去。具体可通过利用地形高差和设置垂直水域的街道、景观廊道等途径来实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312.html


上一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浅析住宅区儿童游戏场景观设计
下一篇:城市规划师论文范文简述规划建设中应着重考虑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