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城市规划论文发表规划原则分析与实战应用(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实例观察

  通往水滨之\"路\"——面向水体展开的交通与空间

  漯河市沙澧河滨水区

  漯河市沙澧河滨水区项目规划中可达性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漯河现状临水空间的可达性较低,16公里的滨水地段仅20处左右可直接通往水边,在规划设计中,我们通过增加道路密度、建设滨河环线等手法,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纵向道路的联系,以200-300米为间距,使可到达点增加至60多处,创造更多走进河流的机会,一方面在人行为主的堤顶路后方设交通环线和公交线,强化滨水区的可达性和内部片区间的联系,再沿堤顶路设观光专线,延伸市民活动范围。

  3.适配性——功能的匹配与空间的合理布局

  滨水区的功能构成不仅决定了二维的土地的使用,还影响着三维空间的形态,两者相辅相成,成为滨水地区形象与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现状大多数城市滨水区的功能都呈现出一种单一化的利用形式。以居住为主的开发使得滨水区失去了作为公共区域的吸引力,而单纯的、没有地产楼盘支持的商业项目又缺乏人气,难以成型。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强调多样复合的功能构成,结合居住、休闲、娱乐、商业、办公等多种形式,赋予滨水区更强的生命力。而具体的功能组合及布局形式则需要从城市腹地功能研究入手,形成与整个城市结构相匹配的布局。

  实例分析

  与城市和自然的对话——功能及空间构成对周边环境的回应

  富阳中沙岛概念设计

  中沙岛位于富春江南岸,北部与城市中心区隔江相望,西南部与鹿山、月亮岛景观轴相连,东部则隔洋浦江与城市服务主轴联系,南部为产业支撑区。这样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其

  北部、东部片区功能和形态的城市化,西部、南部片区功能和形态的生态化,总体上形成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强度走向,进而形成与之对应的岸线起伏关系。

  4.亲水性——岸线空间与活动的亲水

  提到滨水区的亲水性,第一个想到的通常都是对护岸的改造处理,我国滨水区的护岸大多采用垂直型的混凝土护岸,以防洪为唯一的设计准则,令人望而却步,在规划中,通常会根据水滨功能和岸线条件将其改造为分层式、挑台式、缓坡式等多种亲水性更强的形态。

  除了护岸的亲水,更需要注重的是沿岸空间的亲水性,如果无法将人的活动引导至水边,并提供一个可观赏和驻留的空间,再自然的岸线过度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需要对岸线的共享性、连续性及空间、功能与水的进退关系做深入的分析。

  实例观察

  \"长大\"的水岸——释放更多的临水空间

  富阳东大道地段研究

  东大道区域北部面山,南部临江,是山水间的带状狭长地带,也是进入富阳的门户地带,但面对如此优越的山水资源和区位条件,却仅用了一条笔直的临江干道作为交代,割裂了水与用地之间的联系,岸线失去了生气。在规划中,我们采用了将临江干道改直取弯并后行的手法,留出直接的临水用地,原来道路与水之间的狭缝\"长大\"了,形成了一个块面化亲水公共区域,岸线从道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个步行为主,能容纳更多城市功能和市民活动的魅力地段。

  5.文化性——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扬

  多数城市的诞生都源于水边,这使得滨水区通常拥有更多历史的要素,象无锡合肥的环城水系、海盐的鱼鳞塘、漯河的镇河铁牛、漯湾渡等,都是人们认识历史渊源,阅读城市文化的有力媒介,是城市记忆的储存器和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在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中,更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意识。

  实例分析

  追溯城市起源——再现古代造城的艺术

  常州太湖东路两侧地段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以环城水系为具特点,但遗憾的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无序膨胀,在很多地方,这种传统的,与自然共生的筑城模式正在逐渐消失,城市景观千城一面:\"放射加环路\"以及棋盘式道路格局覆盖了大多数中小城市;富有地方特色与人情味的旧城区,不是正在拆除就是将要改造。中国城市正日益失去自身的记忆。

  常州同样也有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古城——堰城,以其渐开线状的水系特征闻名四方,而规划区的水网又呈现出与之极其的相似特征,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我们依循古代的建城模式构建新城的空间,以期实现对城市本源的回归,在茫茫的开发浪潮中,找回有中国特色的理性发展模式,让建城的文化融合在城市的寸土之中。

  结语:

  现在国内有大量的滨水地区规划,如果采用惯用的思维,如果不从区域公共空间的整体考虑,容易造成特色与活力的丧失。怎样设计出一个有特色的规划?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基地自身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色。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如何将这些特色反映在规划设计中。这需要大量的设计经验积累和对人文精神的关怀。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与建设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刚起步。

  参考文献:

  1. 陈林波.城市滨河公共空间系统与模式规划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312.html


上一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浅析住宅区儿童游戏场景观设计
下一篇:城市规划师论文范文简述规划建设中应着重考虑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