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绿色节能技术在工程设计实践中的应用(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4)室内环境方面:建筑主入口和各主要空间均设有无障碍设施;全空气系统通过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调节冷热水流量以保证室内温度,风机盘管采用三速开关调节风量和电磁阀调节水量以保证室内温度人员相对集中的空间,根据室内CO2浓度检测值来确定增加或减少新生风量,使CO2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空气处理机组新风采用变频控制,以满足过滤季节全新风运行,实现节约能耗,提高舒适度;对噪音大的设备用房、剧场等周围房间,采用浮筑地面、墙面采用吸音板,中间留空腔,吊顶采用减振隔声系统

目前阶段: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 设计及运营标识一星级,江苏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认证的公共建筑。

2、 案例二: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综合大厦

基地位置:苏州工业园区万盛街东,现代大道南

总建筑面积:8.3万M²,地上19层,建筑面积6.5万M²,地下1层,建筑面积1.8万M²

结构形式:钢筋砼框剪结构,钢框架结构

设计时间:2007年 竣工时间: 2010年

节能技术策略:

(1) 局部屋面太阳能光电建设一体化利用,占总用电量0.5%

(2) 雨水回收及利用技术,非传统水源利用率48%

(3) 地源热泵大规模应用,供冷比例92%,供热比例99%

(4) 通过风向模拟计算优化不同朝向开窗面积,加大自然通风优化设计

(5) 地下室顶部设20个光导管,提供局部地下室的照明

(6) 局部采光双层通风幕墙,同时内设可调节遮阳,提高外围护节能效率30%

(7) 屋顶绿化应用,占总面积52.8%

(8) 室外景观中采用新型渗水砖地面,占室外渗水面积52.7%,加上绿地及植草格面

积,占室外地面面积45.2%。

(9) 空调新风全热回收技术,极大减少新风负荷。

(10) 采用水泵 变频技术,比传统水泵节能60%

(11) 全部采用比传统器具节水率30%以上的节水器具。

(12) 高强度钢材利用率78%,高性能砼利用率95%,可循环使用材料比例占11%

目前阶段: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 设计标识三星级,并已列入江苏省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二) 低能耗建筑,要求使用不同技术手段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材料,节能设备的选择上,最大限度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公司设计的此类建筑有二项。

案例:中心科技城启动区

基地位置:苏州工业园区环岛路、双阳路

总建筑面积:102120m²

结构形式:钢筋砼框架结构

设计时间:2006 竣工时间:2007

节能技术策略:

(1) 屋顶太阳能光电建设一体化利用。

(2) 雨水回收及中水利用技术,非传统水源利用率60%。

(3) 湖水源热泵大规模应用,系统制冷量2200KW,制热量2500KW。

(4) 通过半地下室及底层架空设计,加大自然通风量及导风量。

(5) 采用垃圾回收技术,实现垃圾减量化,减量率90%以上。

(6) 外设可调节遮阳,提高外围护节能效率35%。

(7) 屋顶绿化应用,占总面积50.4%。

(8) 室外景观中采用渗水地面,占室外渗水面51%,加上绿地及植草格面积,占室外地

面面积42.6%。

(9) 采用室内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三) 国际绿色建筑(以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为标准),目标是通过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更好更仔细的全面考虑,以提高在土地、能源、水、材料等方面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建筑队人们健康以及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实践。我公司设计的此类建筑有四项,其中国际LEED铂金奖一项,金奖二项,银奖一项。

案例:卡德彼勒苏州工厂

基地位置: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B区、启明路、平浦路口

总建筑面积:71846(一期)

结构形式:钢结构(厂房)、混凝土框架(办公)

设计时间:2007~2008 竣工时间:2009 目前阶段:国际LEED金奖

四、总结与思考

通过这几年在工程设计中应用节能技术的实践,总结下来有许多感受:

其一,总体来说,现在行业节能标准的强制实施只达到基本节能标准,而工程建设中,国资项目和国企相对实施地快些,民营项目和民企则相对滞后。

其二,节能技术目前应用偏重于需加大资金投入的复杂性技术,缺少经济简便的创新设计,这也是国快民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三,节能技术应用缺少全方位的政策扶持,虽然行业内有部分政策鼓励,但大部分针对投资建设主体,在设计,监理,施工方面相关鼓励政策极少,同时相关行业不相互支持也制约发展和扩大,如在电力并网、中水利用等方面。

因此,我们也在此呼吁全社会各行业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关注绿色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将其全方位贯穿到社会生活中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490.html


上一篇:上海市地下工程汛期灾害防范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老街居住区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