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在建设城市特色的作用(2)
科学技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 文化艺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留有传统的痕迹。科学技术求其理, 文化艺术求其情, 人们对城市及建筑的要求是既要合理又要合情。在信息高度发达、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追求个性, 尊重个体, 逐渐成为趋势,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因循守旧固不足取, 发展进步并不会使建筑走向\"国际化\"。放眼纵观历史,我们总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到对我们的工作有裨益的经验和启示。
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强调地方性,讲求\"文脉\",它对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城规理论的批叛是有道理的。很多人开始重新回顾隐藏在被丢失的传统建筑型制里面的城市设计原则,以便谋求一套吸取传统建筑型制和法则长处的城市设计原理。寻找或重新确立城市的特色。
拘谨的欧洲在当初柯布西耶城市规划理论浪潮的冲击下始终站稳着脚跟。很多中小城市现在仍从容保持着独特之处。虽说整体的差别不可能很大,但是漫步街头, 细部的差别还是值得久久回味的。欧洲一些城市通过法规引导人们采用现代技术和标准, 却必须遵循传统型制来建设住宅, 以此来鼓励建筑师在细部上精雕细琢, 在出建筑单体精品的同时又得以继续维持原有的城市风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具体进行设计, 建立城市自己的特色进而形成它独特的城市意象呢?
1、把握城市特色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湖泊、山脉等)和人文资源(主要指历史名胜文物古迹等)。张家界因开发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区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古镇王村用其历史悠久的吊脚楼、青石板街向人们诉说着山村乡土的古老风情还要擅于发掘不可见的资源如气候、特色材料、地方色彩、甚至历史典故等。广州气候炎热多雨, 顺应而生的骑楼便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 江浙一带居民喜爱轻淡的灰白色, 因此粉墙黛瓦就成为这一带城市的特色之一;2、因地制宜地树立人文景观、创造城市标志。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时应该头脑清醒, 眼光实际, 并且要仔细参透当地的\" 城市精神\" 。从城市硬件层面上说, 人们往往把城市中可识别性强的标志作为体验该城市的主要参照物。城市标志有时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形象, 可以是山丘、街道、建筑物, 构筑物, 构筑群等。当城市没有自然景观标志可利用时, 树立人文景观就很重要了。有标志作用的人文景观应给人以视觉、心理感受上强烈的震撼, 而这种震撼往往还和当地的原生环境和城市精神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西藏的布达拉宫、西双版纳的傣竹寨、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例子, 然而我们不可能想象布达拉宫降落在上海后, 是否还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在树立人文景观时, 要注意城市的文化特征、风俗民情、经济条件等, 而不该滥造。当我们不能保证对城市多年延续下来的特色真正做到发扬光大的时候, 至少不能再为了保持所谓原有意象和特色而刻意添油加醋。3、把握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文脉中寻找契机。建筑中如何发扬民族传统的争论一直沸沸扬扬, 但城市规划中的传统特色却往往校忽视。人们希望单栋建筑作者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研究生能够肩负起体现\" 传统特色\"、\"地方文化\"及\"古都风貌\" 之类的重托, 却忘了建筑与建筑间的组合关系在传统中的作用。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 城市大搞改造, 把一座座风貌各异的传统旧城改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化纽约式方形地块城市, 很快我们便把历史延续的东西给丢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役使城市在空间、功能、色彩、象征意义上都呈现出连续性特征, 只有保留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才能体现城市的地域个性和良好的城市意象。其实,我们既可以从传统的建筑形式去寻找灵感, 也可以创作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风格, 把当地的特殊景观和环境特征加以联系, 创造出有当地特征的环境空间。
5、结束语
总之城市意象空间分析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研究城市内居民个人或群体对城市环境的感应, 而感应是人类行为决策的基础。对如何在城市中体现地方特征, 建构城市特色意象。是对生存的一种方式也好,是对形态的表述也好, 都应该建立在对自然的和群体的慎重考虑和依托上, 才能找到\"特点\"。如何尊重城市文化,应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意识中, 它需要我们建筑师、规划师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析研究, 还需要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给予政策上、经济上支持。只有真正来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的城市才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5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