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城市中的古典民居
【摘要】:当前,各大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正在兴建大量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视对传统建筑精髓的传承和发展,并结合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做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让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手中进行科学合理和必要的融合,将有助于发挥古都的历史文化优势,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我们古老的文化才能永远放射出辉煌的光彩,人们才会在这样的都市里快乐祥和的生活下去。
【关键词】:现代城市 古典民居 传承 发展
现今的城市,高楼林立,一丁点的地方都会被开发,过不久就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压的人们喘不过起来。这让我们更加怀念小时的城市,低矮的平房,和睦的邻里,悠闲地生活。当庭院已成为一种奢侈时,注定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了,我们才更想念这种生活。
很幸运的是在我们这个城市,我接触了一个私人的项目,给我这个一直憧憬休闲庭院生活的人一些慰藉,这是一个充满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中式庭院——一个四合院,通过对这个项目的介绍让我们重温那久违的感觉。
1、工程概貌
这是个典型的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它是旧社会主人地位的一个表征。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使得从宅外进入必先通过一个小小过院,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
进大门本来是要有一道外院,然后再通过一个垂花门后进入内院,可是由于场地以及甲方的要求,我们的垂花门就没有实施,实在是一大遗憾。这个项目进入院子后,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原本是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这里我们将一层设计为杂物间,便于储藏日常的一些东西如自行车等;二层则设计成了客人的卧室,由旁边的楼梯上去。
北面为正房,原来称为"堂",现在我们把它称为客厅和卧室,并且我们还把现代的卫生间置于其中隐秘的位置。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还遵守着明清朝廷"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正房为三间五架,中间的客厅最大,作为整个家庭的会客以及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两侧为主人卧室和到二楼的楼梯及卫生间,主人卧室与楼梯分开,可以极好的解决交通对休息的干扰还有卫生间气味对客厅、卧室的影响。正房的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体量最大。
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东西厢房,因为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所以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墙。我们的东西厢房采用的也是下客厅上卧室的布置方式。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廊边常设坐凳栏杆,庭院内配置了花草树木、荷花缸、金鱼池、盆景等,可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院落宽度适中,空间感觉甚好,构成了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所有房屋都采用青瓦硬山顶。这也符合古建形制的一些要求。
作为一个现代工程,该民居四合院的设计与施工又必须符合现代的各种规范和要求,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增加了建筑的抗震性,外维护结构采用青砖灰瓦和木门窗,砖木结合,混合建筑,既保证了建筑外墙的整体性和强度,又保证了建筑风格的古色古香。屋顶以木结构为辅助结构,重量轻,易安装、雕刻,如遇地震,还可以保证一定的安全性,还可以冬暖夏凉,保温节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们的低碳要求。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但是生活起来却非常舒适。
2、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数代人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几个大小空间,但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对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为创造亲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3、住宅与城市的关系
从上面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方面,住宅是城市的细胞;另一方面,城市是住宅的集合体。居住建筑是连续使用的房屋,城市的更新势必影响到住宅,住宅的变化又必然反馈到城市中去。因此,城市与住宅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同一,即同构关系。\"与西方城市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的城市无论在空间结构,还是社会组织上,都始终未能摆脱住宅的母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5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