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当代电影谈贾樟柯创作电影的“散文手法”(6)

发布时间:2015-05-09   |  所属分类:导演: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贾樟柯利用电影文本的互文手法,扩展了时空,蔓延了故事的长度。

  结语:

  贾樟柯的影像风格有极其突出的特点,成为中国式作者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的影片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并忠于现实,把现实慢慢掀开给人看的同时,透着一股朴素的诗意,他的影片综合了纪实美学和超现实的内容,受到国内外不少著名导演或评论家的赞誉。

  从《小山回家》,到“故乡三部曲”,再到《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世界》、《天注定》等影片,这个发展轨迹里唯一没变的就是“变化”,即导演对中国社会中上演的事件和小人物个体的状态的关注与思考,他通过“贾式风格”、带有“散文手法”的个性化影像让观众也能感同身受。他试图通过不撒谎的摄影机,真实地记录真相,客观的展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发现,这些人物的内心和我们周遭的现实世界一样丰富而美好,复杂而深情。他的作品所关注的焦点,就像新散文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社会反思、文化寻根、生存探索”,让人反思,给人冲击。

  本论文通过探究贾樟柯电影中与散文相类似的特质、技法以及具体应用,试图为未来相关影片的创作提供某些借鉴。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提出,“力求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生活是复杂多义的,纪实性色彩再浓厚的影片也依然无法表达生活的全部面貌。而贾樟柯利用“散文手法”创作电影,从更深的层面上揭示生活真相。在纪实与非纪实的平衡发展中,努力展示他所了解的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

  [2]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3][美]玛丽·谢弗.《文学理论的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143.

  [4]肖云儒.形散神不散[N].人民日报,1961-5-12(2).

  [5]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上海:三联书店,1986:75.

  [6]孙福熙.山野掇拾[M].上海:北新书局,1927:2.

  [7]余光中.余光中散文[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48.

  [8]余光中.余光中散文[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195.

  [9]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1.

  [10]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4.

  [11]李力.“文本互涉”——《故事新编》的解构性文本策略[N].《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02(2).

  [12]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1.

  [1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363.

  [14]周爱华.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81.

  [15][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4.

  [16][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转引自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17]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348.

  [18]上官云.贾樟柯谈新作《天注定》,称好电影需包含诗意[N].时代商报,2013-08-20(4).

  [19]宋德萍.贾樟柯网上一元售《世界》[N].成都商报,2005-04-08(5).

  [20]段建军、李伟.新散文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6.

  [21]胡星亮.西方电影理论史纲[M].上海:中华书局,2005:22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daoyanlw/14194.html


上一篇:论文发表全面透视台湾导演李安
下一篇:电影论文发表青少年在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