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1-03-07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教育现代化建设日渐加强,大量贫困学生也能够顺利地进入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校资助能够减轻学生求学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但是高校资助工作中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忽视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职能。对此,学校需全方位分析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编制科学的资助方案,保证高校资助工作质量,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积极作用。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高校资助能够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状况的基础上为其发放助学金,从而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但是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助学金应用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学生也会因此过于依赖学校的资助,缺乏独立意识。导致高校资助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

  (一)增强学生进取信念,激发学生拼搏斗志。高校资助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但是,如果单单将高校资助视为一种扶贫助弱工作,显然是曲解了最初用意。为此,高校资助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师生群体客观认知资助政策的初衷和意义,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地区以及院校的关怀和爱护,从而激发大学生奋发图强、拼搏进取的斗志,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争取早日以成功者的姿态回馈社会,传递爱心。(二)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在受资助的学生当中,部分学生并未形成自立自强、勤俭自持、奋发图强的优良品德,反而形成“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更有甚者,在拿到助学金后,不知规划,大肆挥霍,完全忘记了助学金的深刻用意,且这类学生丧失了感恩情怀。从这一方面来说,高校资助只是满足了资助对象的物质需求,并未起到育人的功效,反而使资助对象对助学金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由此可知,高校资助工作者既要保证扶贫助困的精准性,又需充分发挥育人载体的优势价值,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让大学生在高校助学金的帮助下,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对社会作出贡献。(三)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弥补性格缺陷。大多数贫困学生都拥有较为特殊的家庭背景,或生于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或父母双亡,寄养在亲属家,缺少家庭温暖;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早早承担家庭重担等等。由于成长环境特殊,使得一部分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性格缺陷,或内向,少言寡语,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或对他人的动作、语言,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极为敏感;或遇事急躁,冲动易怒等等。为此,高校资助工作者不能够仅仅只是将助学金递交给学生,还要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资助育人的践行路径

  (一)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前,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逐步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标准,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贯穿高校资助工作始终,又应与其他思政教育工作有机整合,高效发挥出党组织、政工组织以及团队组织的能量作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二)加强诚信教育。面对学生诚信缺失问题,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制度执行力,从根源上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促使学生养成明礼诚信、勤俭朴素的优良品质。近年来,高校资助工作开始推行由贫困生所在街道、乡镇以及村落开具贫困证明的方式。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助学金的行径,另一方面,能够确保助学金真正分配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有效发挥助学金的作用。加强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诚信教育活动,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自主约束和规范言行举止。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学生诚信月”“毕业生离校诚信教育”等活动,让家庭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诚信教育,成为一名诚实守信的新时代大学生。(三)加强励志教育。高校资助中心需联合各部门、各分院、各学系开展励志教育。为进一步增强励志教育说服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组织受资助的优秀特困生作为励志教育的主角。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励志事迹,激励学生、勉励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笑看困难,一往无前,披荆斩棘,悟得人生真谛,成为生活的主人。而这也是开展励志教育的最终目标。为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工作,各高校还可以与地方政府、机关单位和公益组织联合,拓展学生活动平台,协同制定和推行人性化的奖惩机制,以期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感恩情怀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水平。(四)加强感恩教育。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感恩教育。从教育形式方面来说,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可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以传统节日或纪念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高校资助工作者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探究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融洽的校园氛围。不仅如此,高校资助工作者还需加强校园感恩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关怀理念。(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各大高校的重点工作内容,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国家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单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是要惠及全体学生。通过建设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幸福感。高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方位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此外,高校还可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为学生的全面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水平的具体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申请资助。加大资助育人工作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内容主要包括资助的性质、资助的类型、资助的政策以及受助者的基本条件等。组织开展的资助育人活动,既要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用好资助政策,又要让其他大学生客观认知资助政策的初衷和意义。高校可以设置资助管理中心,确保资助管理中心的独立性,避免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同时赋予资助管理中心一定的责权,以推动资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资助管理中心可以印发宣传手册,动员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主动申请资助,且全面调查申请者的实际情况,确保助学金发放的精准性,充分发挥助学金的作用。(二)加强沟通交流与经验分享。高校可以定期召开资助育人的主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总结资助育人工作方法,共享资助育人工作经验,对在资助育人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集体或个人予以褒奖。开展资助育人主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能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三)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部分资助项目的申请标准过低,审批流程不严谨,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感。针对此,高校需要组建一支师德高尚的工作队伍,构建完善的资助帮扶体系,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注重资质认定,明确量化指标。资助育人工作的首要环节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质认定与审核。资助育人工作人员不单要收集《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家庭困难证明资料,还需深入基层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和家庭年均收入情况。由此,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质认定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师生信服,更加认同资助育人工作。(五)加强综合素养教育。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加强受助生的感恩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拼搏动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完善受助生的感恩教育,有助于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加强受助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六)积极联络、获得丰富的资源。高校应从校园中走出来,充分展现高校在对外交流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方面要保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多种社会资源参与到资助育人活动中,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可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或者也可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当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四、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多方的协调与合作,高校内部要深入研究资助的育人功能,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育人方法,联合企业共同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林.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探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2]卢秋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资助工作途径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2).

  作者:胡娇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22795.html


    上一篇: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
    下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班级建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