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等教育论文浅谈新语文教师如何尽快投入教学工作(2)

发布时间:2014-10-08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3.1.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心。这就要求新教师自主地定位角色,探索简捷、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并能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策略和操作中可以贯彻这一基本理念。

  3.2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具体操作

  新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备课计划与授课的实践中,为实现有效教学,需要合理科学地设计环节、安排时间、组织内容,将“自主·合作·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即研究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导入激趣→自主创造→合作互动→引探释疑→迁移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1】

  3.2.1导入激趣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或利用悬念、问题、课文题目、典型形象、课文的感情氛围或精彩内容等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来导入新课。

  例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安排授课时,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导入环节上,选用了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中国圆明园全景水墨画、圆明园现景图等因侵略者破坏的人文景观的图片,在视觉上给予学生以刺激。伴随着教师对图片的简介来引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从而自主地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2.2自主创造

  自主创造是学生在课前完成的预习、思考、创造的环节。是学生在预习中找到自己能够引发感兴趣启发联想的内容,独立思考,查找材料,先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模仿学习,进行更新创造,并在课堂上展示的内容。

  例如:在讲授《伊索寓言》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从中独立创作励志格言或一则寓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查找学习名人伟人的励志格言、阅读《伊索寓言》后,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创作,根据学习环境条件可以运用计算机制作配以精美文字、插图的自创励志格言、寓言故事。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3.2.3合作互动

  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力主“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及网上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及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通常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挑战竞赛,由此增强竞争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如《马说》,可以将学生分组辩论“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一句引出的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论题。通过辩论,学生们融合了对方的观点,总结出: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是不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而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也就只被当成一般的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3.2.4引申释疑

  引申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研究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释疑,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究释疑的能力。

  例如教《金色花》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借纸船和金色花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每一遍自读,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对探究思考的内容不理想,课让学生再多读几遍,可以要求默读,或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或提点学生朗读。【2】这样的指导,保证了学生阅读时间,学生都有所想汇报时都有话可说,教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自卑感。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发展个性,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3.2.5迁移实践

  笔者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只是一个例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应重视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处理,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有的学生擅长网页制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循序渐进地展开各种事件活动。

  如讲授《陋室铭》 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制订《爱莲说》的教案,确定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模拟课堂,学生与老师换位,学生讲课教师补充。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把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为一种有兴趣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又加深印象。

  这样的模式,在课堂上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和怎么讲上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模式中提到的各个环节链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根据教学文本的文体特征、结合自身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际中灵活把握,才能使教学有声有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8110.html


上一篇:高等教学期刊发表创新高职课堂教学
下一篇:教师论文发表《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