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中文杂志投稿分析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进入冲动(4)

发布时间:2015-03-12   |  所属分类:国际政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当然,由于各级政府部门控制的金融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因而,其进入市场的资金受到这种资金来源的限制,既限制着进入市场的企业数量,又限制着进入市场的企业规模。而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各级政府往往会通过牺牲企业规模的方式,来满足进入市场的企业的数量要求,增加企业的数量,进行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比起发展规模经济,这种方法更能满足充分就业,更能摆平方方面面的进入要求与进入冲动,也更能体现地方政府的政绩,因而也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其结果形成地方政府市场进入冲动与地方政府资金约束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预算限制实际上不能限制某个行业的市场进入的企业数量,而只能限制单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规模,只能限制企业可能产生与形成的规模经济与效益递增的扩张行为,而无法阻止大量规模不经济的企业的不断进入。

  总之,产能过剩是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但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硬预算约束的市场主体和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产业内企业间竞争具备优胜劣汰机制,经营不善的企业能较容易被其他企业并购甚至倒闭破产,即使产能过剩,市场也会迫使企业做出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推行以刺激需求为主的凯恩斯政策,一般不会存在长时期、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但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产能过剩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又遇到地方政府的“阻梗”而难以贯彻到底,加上某些行业退出门槛高,沉没成本大,而政府对环保等监管不力,企业很容易将内部成本外部化,使产能过剩问题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

  “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地方政府行为合理化。为此,当前首先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要促进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相分离。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管理机关,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不再履行国有资产的投资职能和保值增值责任;二是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把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引导各级地方政府自觉克服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和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2.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 年版。

  3. J. 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年版。

  4.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 年第6 期。

  5.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 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6. 曹建海:《过度竞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7. 罗云辉:《过度竞争: 经济学分析与治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8. 陈明森:《跨国资本进入市场结构效应与市场行为转换》,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年版。

  9. 陈明森:《论市场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政策选择》,《经济研究》1993 年第1 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ojizhengzhilw/13781.html


上一篇:论文对比中日软实力
下一篇:国际政治研究社会民主主义理论革新和法国社会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