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古城建筑艺术风格

发布时间:2019-07-04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古城建筑艺术风格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古城建筑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古城建筑艺术风格

  关键词:阆中古城;建筑;艺术风格

  阆中古城作为川内唯一的县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它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在中国,具有川渝建筑派系风格的古镇,其科学性和艺术性一直很受建筑学者和建筑爱好者的关注。然而阆中古城虽保存至今数千年,但由于历史上各朝政局变动,加之建筑行业古来为匠学,是以师傅亲自传授学生宅建构筑知识,研究阆中古城建筑的相关资料十分稀少。通过考察发现,在巴族的早期活动过程中,阆中古城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活需求等问题所设计出的房屋建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川东地区的民居民建。同时随着各民族的交融,以及像“湖广填四川”等这类大变迁事件的发生,使古城建筑群体逐渐融合了包括“苏”“徽”“皖”等多种建筑派系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

  一、阆中古城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征

  (一)阆中古城的城市格局

  阆中古城整体为棋盘式城市格局,是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多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体。从城市的大格局来看,阆中古城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它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处。川东地区水系发达,古城绕水而建,城内土木“丰润”,空间形态规划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视觉美感。城镇的整体风格统一,而建筑细部又富于变化。山水边际与城区房檐延伸出的立体轮廓,是古城的天际线。若遇丽日蓝天则清新爽利,明静透彻;若遇“雾雨淫淫”则时隐时现,婉约朦胧。由此,古城的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组合形成的城市风景能将美的感受带入到观赏者的心境中,产生爱好和联想。地理位置、城区采光照明度,以及自然山水的参与值等都是古城建筑分布的重要参考因素。而在阆中古城的城区环境里,标志性建筑物包括中天楼、文庙、贡院、风水馆、汉桓侯祠等大型公共观光建筑和水码头客栈、秦家大院、孔家大院等大型民居宅院,以及亭,塔,枋,栅,井等多种生活生产设施。由于古城建筑位于城区的显要位置,外部造型鲜明具有时代特点,材质考究易于辨识,颜色丰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快速地捕捉到视觉形象,因此常成为古镇旅游事业发展的视觉焦点。在研究阆中古城建筑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探索古城现存建筑的整体艺术风貌,及其在传统民居中的一种传统性、秩序性。追求古城建筑中的文化底蕴和“礼制”思想。但是现代建筑在材料观点和空间布局上与古代建筑风格迥异。如古代建筑多用木柱做基础构架,再混以黏土砌墙,建筑局部有彩花雕花,门窗房檐造型皆富有变化。而现代建筑在几何形态、构建材质和使用功能上与其大相径庭。因此在解析建筑艺术风格时则不能将其与现代建筑类别生硬地作比较。

  (二)阆中古城的风水布局

  阆中古城的整体布局遵循风水学理论。古人观风水讲究山水形胜,有山水严密缠护的形胜之地,则风光佳丽、人杰地灵。古代巴族是水居民族,选址处应有水源,所谓“城因水兴,水为城用”。阆中水曲山环,地势高坦。城市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照应,使得人心沉浸在自然山水之中。《太平寰宇记》记载:“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资治通鉴·汉记四十二》记载:“阆中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取以名之。”于此,前人的选址以使阆中风水闻名遐迩。阆中古城外有护城河围绕。城区内部房屋建筑横排相连,门庭相对;街上商人、游客、普通人家,各执目的,热闹非凡;城外山形环绕,前有锦屏立于岸,后有蟠龙倚于尾。据《阆中县志》记载:“阆中为治,蟠龙障其后,锦屏山列其前。锦屏适当江水停蓄处,而城之正南亦当适当江水弯环处……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县城之后的蟠龙山,系大巴山北面雄奇高大的天然屏障”,所以从风水格局上看,整个阆中古城几百数千年间均遵照川渝民居的文化制度。它的主要特征仍是传统的风水选址,场镇风貌,街坊结构,合院格局。

  (三)古街巷的分布

  阆中古城的街坊结构具有亲密性和宽容性,街巷空间是古镇整体风貌和格局形成的重要特征。同时人口流量的逐渐变大使街道尺度增宽,商业的景气使城区繁华,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古城建筑艺术的发展。简朴的青石板让古风浓郁的街巷在整体风格中给人一种亲切友好,极具韵味的历史感受。古街巷分布秩序井然,城区建筑随街巷走势变化丰富;巷子宽窄程度不一,往往忽而宽敞,忽而狭窄,忽而弯曲。道路主次分明,折转迂回。其中主街道略宽敞,次街道略狭窄,转折也有一定的变化。从开放的主街“大东街”,到逐渐具有私密性的深巷“合璧井巷”,其簇群空间被蒙上了一层儒家伦理道德上的思想意识。街巷的空间分布自由灵活,便于行动,风格取向上保留古典风韵。相比于其他巴蜀古镇的街巷起伏跌宕,阆中古城总体地势较为高坦,街区布局顺其自然,主街道与许多次街道相连,然后通巷,成簇状分布,并尽量保持原始地貌。房屋以街巷为基准,随等高线的起伏走向融合地景,与弯曲的街道分布形成了个性的街区景观。

  (四)古院落的建筑风格

  阆中古城多见天井合院式建筑,以在保持居住良好的情况下节约用地面积。古院落主要风格为巴人文化建筑风格。表现为左右房屋对而不称。根据其结构形式划分为土木结构,穿斗木结构,抬梁木结构等。川东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较多,气候炎热;冬季风力弱,不常降雪。所以古城民居构建常出现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等造型,阁楼亦成了隔热贮藏的地方。天井合院式建筑在一些大型住宅中,例如阆中古城的秦家大院,杜家客栈等民居建筑一般为串珠式三进、四合院。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可遮阳避雨。与其他派系不同的是阆中古城的院落虽然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和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但建构规模依旧具有川东民居统一协调的特征,和檐廊构架、宽窄举架等特色。古院落以天井院落为中心,以轴线为对称,一实一虚空间层次鲜明,秩序性极强。在院落的规划布局上体现为房屋与庭院景观的协调、融合与共生。因此古人在民居住宅的规划选址、造型设计乃至景观效果上,是经过全方位考虑人类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关系,才使建筑设计联系山水景观和气候地形,与场地融为一体,并且形成了特有的形貌相融的最佳建筑居住状态。川东地区的传统民居流传至今,其设计理念,表达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的崇高理想,成为建筑设计的经典。

  二、阆中古城建筑在川东地区的地位及影响

  (一)阆中古城建筑在川东地区的地位

  在巴人祖先早期迁至嘉陵江流域,后又向东扩展的过程中,阆中古城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阆中为古代巴国最后一个国都,是巴人的发祥地。巴人文化是古代巴人古族所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重庆和川东地区是巴人文化的核心地,其文化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建筑艺术是该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阆中古城建筑就是在其基础上发扬并发展而来的。在阆中古城历史发展的2300年间,先后经历了巴灭充国,秦灭巴国,和秦、隋、唐、宋、明末清初等朝代变革,古城的建筑融合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政权变动与战乱也同时对古建筑群影响巨大,但其建筑大部仍为独特的巴人建筑风貌。其中,阆中的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适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其少数民居建筑保留至今已达上千年,搁置现代不仅是推本溯源的历史遗迹,更是人们触手可及的千年古屋,并且在建筑设计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二)阆中古城建筑在川东地区的影响

  阆中最能体现其地形地貌和文化特色的标志是该地域的古城风貌。古城建筑艺术中的巴人文化对川东地区的影响一部分体现在民居上,一部分体现在公共建筑上。川东地区传统民居多为木构体系,建筑与山水环境自然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历史将阆中打磨成为一个千古名城,保留至今,它不仅代表一种文化的传承,更在巴人文化的传承与开放过程中,逐步影响着川东地区民居民建的艺术风格。研究阆中建筑群体在于透析巴人建筑派系为何能在政权多变,烽火交加的中国各朝代保留传承下来,寻求其中的建筑价值,合理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并结合现代建筑技术修复古建筑物,打破“修旧不如建新”的思想,使古代建筑不毁于现代建筑观念中。

  三、阆中古城建筑艺术的保护与融入

  (一)保持阆中古城的建筑艺术特色

  阆中古城的房屋构成及景观具有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征,保持其建筑艺术风格特色是对巴人文化的一种保护措施。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提出:“我们在期待新的建筑物出现的同时,还是好好保护文物吧,只要有可能,我们就要激发全民族去爱护民族建筑。”古城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是时代的标杆。时载千年,阆中古城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已属于旅游型开发城市。然而,现今古城历史建筑普遍出现了物质性损坏和功能性衰退的状况,使得原有的艺术风格锐减,建筑形态偏于现代化城市面貌。这是由于大部分地区为了迅速改变古镇的“落后现象”,对古城镇建筑拆旧建新,导致了很多承载着历史传统的古老建筑在大兴土木中被无情拆毁,让现代风格的新“古”镇取而代之。这种所谓的“开发性保护”措施本末倒置,并不利于古城的发展,甚至还会给古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二)传承中合理巧妙融入现代建筑元素

  阆中古城的建筑艺术风格要得以世代保存,必然要与现代建筑技法相结合。中国现代建筑多反复乏陈,缺少鲜明的建筑艺术特点,而古建筑却形态多变,在造型风格上独具韵味,令人感叹。如果能在不破坏原古建筑物风格面貌的同时,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复原、加固,并保持其艺术风格的统一协调,则能使古城建筑的保留时间更加长久。若能将独具川渝地区文化内涵的现代商旅业建筑元素巧妙地融入阆中古城的建筑风格中,保持其别具一格的古城建筑艺术风派,则更使凝聚古代先祖们智慧结晶的古建筑物不至于在现代人与现代化城镇建设中衰亡。让后人能更多地感受到古人精湛的工匠技艺,和川东地区独特的建筑文化气韵。同时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然而这只是一个粗浅的想法,若要引而伸之,则还需深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彦.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季富政.三峡古典场镇[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赵万民.巴渝古镇聚居空间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井粤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20425.html


    上一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特点与实践
    下一篇:现代建筑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