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建筑设计师职称论文范文刍议建筑抗震设计(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4.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塑分解反应谱法是利用振型分解原理和反应谱理论进行结构最大地震反应分析,它属于一种拟动力法,计算量稍大,但计算精度较高,计算误差主要来自于振型组合时关于地震动随机特性的假定

  5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加强薄弱环节

  结构设计中始终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重视构件的延性性能,加强薄弱部位。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按规整、均匀、对称等原则考虑平、立面的布置。综合考虑抗震的多道防线,尽量避免薄弱层的出现,以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等等都需要概念设计作指导。加强薄弱环节设计具体要求如下。(1)在抗震设计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 ,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2)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分析(而不是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是判断薄弱层的基础;

  (3)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较为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比例出现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4)要防止在结构局部加强而忽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6 结构隔震与消震设计

  为了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隔震和消能减震等抗震技术应用于设计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耗能元件及其体系可错开地震动卓越周期,从而防止共振破坏,减轻地震振动效应以及风振。消能减震则是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消能部件,使地震输入到建筑物的能量一部分被消能部件所消耗,一部分由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承担,以此达到减少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减震要求越来越高,使\"延性结构体系\"的应用日益局限,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和理论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阻尼器在隔震与消震设计技术中应用而生,阻尼器的性态应通过在最大地震和最大风荷载下的足尺试验得到验证。同时提高结构阻尼,采用高延性构件,能够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减轻地震作用。

  参考文献

  [1]闫旭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分析[J];科技传播;2010年08期

  [2]蒋晓燕,谢建民.某高层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j].建筑技术,2010(11)

  [3]郭剑飞,杨育人,朱卫新.高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j].建筑技术,2009(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115.html


上一篇:建筑工程职称论文发表房屋安全鉴定及加固处理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职称范文浅谈施工过程有效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