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谈公路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 主要包括汽车设计和道路设计

①汽车设计

要求设计出更加符合环保要求——噪声更低的绿色环保汽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动力和传动系统的设计,例如采用噪声更低的发动机,电动机、液化气发动机,或者对发动机进行隔亩处理,同时减少汽车排气 噪声和机械撞击、摩擦噪声。轮胎设计主要包括轮胎花纹的选择和设计,研究表明子午线轮胎产生的噪声要比其它类型的轮胎的要小。

②路线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应避免采用过陡的纵坡,由于汽车的加减速对汽车噪声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当道路纵断面坡度i>5%时,货运汽车上坡时的噪声明显增大,下凹的车行道可使交通噪声降低10~15dB以上;采用立体交叉代替平面交叉,有利于城市交通流顺畅运行;尽量避免城市高架与地面交通重叠的现象,高架下面应有一定的悬空高度,以免形成混响效应放大噪声。

③路面设计

低噪音路面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具有降噪功能的沥青低路面主要有:排水路面、阻尼路面、多孔弹性路面、粗纹理路面。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成熟,使用较多的低噪音沥青路面是大空隙排水型路面(0GFC),路面的空隙率超过20%。

二、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之中

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三、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营运全过程之中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按公路绿化、美化设计的要求完成各项绿化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草、花、灌、乔木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格局,以达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保持水土的目的。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另外,公路环境保护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是线性工程,建设规模大、资金投入多、技术复杂,建设周期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必须将环境保护贯穿于设计、施工与营运管理全过程中,真正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实现环境保扩与公路建设并举、公路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努力建成环保之路、景观之路、生态之路。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人民交通出版社。

[3]刘书套. 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人民交通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078.html


上一篇:探讨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下一篇:如何改进钦州城市道路的交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