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路基在宁夏盐中高速公路的应用(2)
1、合理规划。高速公路路堤高度降不下来的一大因素就是横向穿越的影响,所以要想降低路堤高度就要尽量减少居民反复穿越高速公路的可能。这里的合理规划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进行认真的技术分析,权衡利弊,从路线的规划着手,选择横向干扰少,又有利于布设通道或分离式立交的位置布线,并尽量避免穿村越田。第二,在规划了高速公路之后,,结合高速公路的走向对沿线的村镇分布、农田分配、工业布局等进行合理规划调整,使得公路两侧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能在公路的同一侧得到满足,尽可能减少居民反复穿越高速公路的可能,这对于提高我国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
2、合理布置通道。通道的数量和净空,既要满足当地居民出行和工作、生活、交通的便利,又不能过分满足当地群众的要求而使路堤填土过高。要根据被交叉公路或乡村道路的技术标准,以及交通量、车类组成、分流情况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通道的大小、位置、密度和形式。特别是如能以低路堤建设为契机,对横向道路进行归并与调整,适当减少一些交通量较小、利用率不高的横向道路,而对另一些横向道路适当提高等级,并通过纵向的辅道加以连接,这对促进地方路网的改造,改善地方交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利用桥跨和箱涵兼作通道。在条件许可时,可利用桥梁边跨兼作通道,以减少控制纵坡高度的构造物,而通道之间的交通可以通过河堤或者增设的辅道来组织。还可在涵洞中搭设跳板,非汛雨季节积水不深时就可兼作通道使用,甚至可以加大涵洞跨径或高度以及增加其孔数,采取人、车、水合洞分流,减少独立通道的数量。
4、用建筑高度低的构造物。在桥型选择中,尽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板梁或标准化装配式结构的上部构造,这是降低桥梁建筑高度的较佳方案。而对跨径不大于20m的中小桥,一般均推荐采用建筑高度比较小的PC空心板梁、矮箱梁,桥面连续结构;对于上跨桥,可以选用下承式结构的桥梁形式,以节约净空;下穿通道可以尽量以箱形明通道为主。
5、合理设置线形指标。根据日本的统计数字,现代高速公路中,采用高速和低速行驶的车辆是少数,而采用中间速度的是多数。并且,现在汽车的性能已经比规范所参照的标准车有了较大的改进,因此,适当增加路线纵坡以及变坡点对汽车的实际运行以及舒适性并不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线形设计上应灵活自如,在最小纵坡长度、竖曲线半径、以及平纵组合满足技术标准规定前提下;尽量用足有关设计指标。当受环境条件严格约束时,可以有特殊设计,需要时允许降低设计车速,但是要注意对这些路段进行视觉和安全性检查。
6、尽可能采用支线上跨的交叉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机动化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交通工具发生很大变化,机械逐步取代了牲畜。之前建设者所担心的农民跨越高速公路时需爬坡、下坡的问题也相应变小了。支线公路及通汽车的乡村道路与主线相交时,应对交叉方式进行分析,在没有下穿的有利地形地势时,尽可能采用支线上跨高速公路方式。在路线纵断面设计中,注意将该处尽量降低,预留位置,以利实施上跨时减少接线高度和长度。
7、合理下挖通道。对于主线地势较高方便排水的地方,通道或分离式立交可采用下卧路面的方式,但要有完善的排水设施,确保通道的使用功能,雨季不积水。下挖后如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可设置盲沟、渗井等,以排除或降低地下水位。排出的水如果不能就近排到河塘,可在附近地势较低处设蒸发池。而下卧的路面可设置垫层,隔断毛细水,保证不因地下
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路基、路面的稳定性。
8、减去箱涵顶回填土工程。对于设箱涵的地方,可以直接铺筑路面结构,以减少路基的高度。直接铺筑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从防滑、耐磨考虑,可适当增加面层厚度,如加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低路堤与高路堤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般认为填土高度低于2.5m 的路堤为低路堤。在技术条件控制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的路堤设计高度,也属于低路堤范畴。最小填土高度是指填方路基最小填土( 指填料为粘质土、粉质土或土质砂) 高度,也就是路床顶面边缘标高与原地面标高之差值,其最小高度技术要求不应小于路床处于干燥、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除了上述技术条件控制,还应根据道路所在区域的气候、土质、地理环境、社会状况等特点,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交通安全和环境景观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即路堤填土高度必须保证不因地下水、地表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平原微丘区一般路基高度应使不过多增加土石方工程量及公路占地,且路基工作区不进入地下水位以下或路床范围处于最不利水位以上的低路堤为路基高度。目前可以接受的低路堤高度, 一般可以考虑按2.0-3.0m进行划分。
事实上, 低路堤定义根据路堤填筑高度绝对值进行划分,最小高度技术要求采用路床处于干燥、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进行控制是合理的。但是,低路堤的合理定义还应考虑低路堤荷载水平对( 软土) 地基的综合承载性能( 包括强度和变形) 影响,同时也应考虑低路堤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影响深度和动力响应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0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