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8-30   |  所属分类:经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诗性以来,我国凭借着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也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类型。此时,经济全球化也凸显了两大特征:国际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体现,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金融与经济

  《金融与经济》杂志坚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普及和宣传经济金融知识。先后荣获"华东地区最佳期刊","中国人民银行优秀期刊"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再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本刊坚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普及和宣传经济金融知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探索新时期经济金融理论,为繁荣江西金融文化事业,提高队伍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概念

  (1)外商直接投资

  所谓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亦称为国际直接投资,其是一种以掌控经营管理权为关键、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与外商间接投资相对应的国际投资方式。而本课题主要采用了中国统计年鉴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即外商直接投资指的是外来企业和经济组织机构或者个人(包括有港澳台胞、华侨以及在国外注册的中国企业)按照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度,利用资金、产品或者技术等在我国创办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以及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批准的投资总数额中从国外引入的资金。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的是某一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总的来说就是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展。但经济增长的定义并不是完全固定的,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式各不相同,因此评判其经济增长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每一地区都有特定的经济增长定义形式,可以说,经济增长既隶属于国际范畴,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现阶段,世界各国最为常用的经济增长评判标准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或者GNP(国民生产总值)。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极影响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安全,该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产业安全以及金融安全。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安全性。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近些年来,进入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型的跨国企业,其在生产技术、管理理念以及资本规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国内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而外资企业恰恰就是凭借着这些优势在多个方面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次,大大加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对汇率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先是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其后打破了国内的供需平衡,进而对我国货币的稳定性造成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国际的收支平衡,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可见,外资企业的年经济利润将在不久后超过我国的年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因而外资企业会大大减少外商直接投资数额,进而对中国的金融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也较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外资企业凭借着技术和资本优势抢占了国内的大量资源,进而造成了国内企业生产力的下滑,其次,大部分外资企业都将其国家所淘汰的商品生产或者污染较严重的企业转移至中国境内,从而大大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极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最后,由于大多数外资企业所实行的都是高薪酬制度,因而对原先服务于本地企业的优秀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进而造成了我国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2)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数额从1983年的7亿美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260亿美元,在这二十多年间,我国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不断增长,2016年外商直接投资数额是1983年的180倍,而在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的同时,我国的进出口总量和国民经济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其中GDP总量也从1983年的5787亿美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14600,2016GDP总量是1983年的19.8倍,即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GDP总量呈正比关系,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现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

  1直接作用

  第一,引入数度庞大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大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1-1991年这十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数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相当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时外商直接投资在弥补我国资本存量缺口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在1992-1994年之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数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大大增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资本的形成进程,同时有效弥补了我国在资金储备以及外汇这两方面的缺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大大缓解了因资本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制约程度。经过这二十多年的经济实践,我们可以得知,通过引入大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所以外商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我国资本的形成,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积极影响,而且其影响效果也最为显着。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可有效推动我国进出口数额的增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外资企业的出口率要远大于国内的各种企业,因而有效推动了我国进出口总量的增长,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建设目标。依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量为1745.1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48.39%,其中进口数额所占比重为53.5%,而出口数额所占比重为44%,而2006年,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的出口数额占总体出口总量的比重则增长到了57.3%,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外为我国贡献了一半多的出口数额,因此,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

  第三,大量外资企业的开办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岗位,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既有效增加了我国的劳动力利用总量,又大大缓解了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外资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全社会机会总量的10%以上,而且服务于外资企业的劳动力数量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国家,我国通过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力度,能有效提升我国的就业率。

  第四,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也给我国带来了众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的技术以及管理缺口。外商在国内进行投资和开办企业,为当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学习机会,进而推动了传统企业的技术革新,从而有效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随着外资企业发展策略的转变,大大增加了高新技术商品的进口数量,而这就会对我国企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推动我国企业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加剧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以上种种连锁反应都有效促进了我国企业加快自身品牌形象的创建速度,提高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以此来缩短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

  2间接作用

  第一,技术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外溢效益,即因外来企业的进入而使得国家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其中包括有行业内溢出效应、行业间溢出效应以及人员流动溢出效应。

  其一,行业内溢出效应,亦称为示范与竞争效应,该种效应表现为当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内某行业后,一方面,外资企业所应用的先进生产技术及管理技术对当地同行业中的企业起到了示范效应,通过学习和模仿,本地企业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获取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也加剧了本地行业的竞争,迫使本地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优势而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以此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应,从而获得溢出效应。与此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差距的不断缩小,外资企业会不断引入先进技术,以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实力,这就是因当地企业实力增强而对外资企业所产生的溢出效应。

  其二,行业间溢出效应,亦称为上下游关联效应,该种效应产生于跨国企业的子机构与当地企业以及客户之间,跨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内进行商品销售,因而他们所追求的乃是市场的高效,而当地企业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资企业的投资风险。

  其三,人员流动溢出效应,该种效应主要表现为跨国企业拥有良好的发掘和培养管理人才的技能,部分通过培训的人员在离开跨国企业后往往会选择另谋高就或自己开设公司,因而对当地企业形成了溢出效应。

  第二,资本累积效应。能否有效发挥外商直接投资资本累积效应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关键问题如下所示: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是否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率是否高于国内投资。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掌握外商直接投资效应的关键所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资与国内资本的互补程度。

  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能有效把握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方式,进而为我国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利用方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9574.html


    上一篇:网络营销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
    下一篇:宏观经济管理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