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劳动力流动在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3   |  所属分类:经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山东省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一直都存在经济发展差距,并且这一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另外,山东省正在规划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建设。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首先利用泰尔指数测算山东省三大经济圈之间以及三大经济圈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然后,利用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实证分析,探讨劳动力流动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对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皆存在负面影响。对此,应采取如下对策:首先,出台相应政策放缓劳动力流动速度;其次,围绕山东省针对三大经济圈的战略规划以及当地的劳动力特质规划相关产业;最后,形成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极之后有所选择地引导劳动力在山东省三大经济圈之间的流动。

劳动力流动在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关键词:山东;劳动力流动;泰尔指数;区域经济差距

  一、引言

  2019年12月,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山东一项重点工作是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另外,山东省政府还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山东省三大经济圈规划着眼于形成主体功能突出、产业布局特色明显、内部联系紧密的省会经济圈(济南、淄博、泰安、聊城、滨州、德州、东营)、胶东经济圈(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和鲁南经济圈(济宁、枣庄、菏泽、临沂)三大圈层。目前,从区域空间结构上看,山东省各区域发展依旧存在明显的差距。2019年,省会经济圈各市的GDP数值和增速分别为:济南9,943.4亿元(7%)、淄博3,642.4亿元(3.5%)、泰安2,663.6亿元(6.3%)、聊城2,259.82亿元(3.7%)、德州3,022.27亿元(6.1%)、滨州2,457.19亿元(4.1%)、东营2,616.19亿元(4.2%);胶东经济圈各市的GDP数值和增速分别为:青岛11,741.31亿元(6.5%)、烟台7,653.45亿元(5.5%)、威海2,963.73亿元(5.5%)、潍坊5,688.5亿元(3.7%)、日照1,949.38亿元(7.2%);鲁南经济圈各市的GDP数值和增速分别为:临沂4,600.25亿元(3%)、枣庄1,693.91亿元(3.6%)、济宁4,370.17亿元(3.8%)、菏泽3,409.98亿元(6.3%)。由此可以看出,各区域之间以及各区域内部无论是在GDP规模还是增速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各区域之间GDP数值的最大值之差与最小值之差分别为:7,141.06亿元、255.47亿元;各区域之间GDP增速的最大值之差与最小值之差分别为:0.9%、0.7%;各区域内部GDP数值及增速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别为:省会经济圈(7,683.58亿元、3.5%)、胶东经济圈(9,791.93亿元、3.5%)、鲁南经济圈(2,906.34亿元、3.3%)。各区域之间在核心城市的经济体量方面差距较大。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鲁南经济圈内部差距虽然较小但各城市的经济体量也较小。山东省位居全国第三的经济体量背后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较大差距,不利于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韩兴国、许鑫(2019)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结果发现,山东省各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会影响全省的整体发展。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最活跃、流动性最强的因素,其流动必定会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发展差距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学术理论界关于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发挥作用的效应方向并没有形成统一结论,具体包括三种观点:“缩小论”、“扩大论”和“折中论”。“缩小论”:劳动力流动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严超、常志霄(201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995~2005年间,劳动力跨省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显著的缩小作用。张辽(2013)通过对1997~2011年我国生产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发现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并缩小区域差距。“扩大论”:劳动力流动会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彭文慧(2014)认为劳动力受社会资本投向的影响会向发达地区流动,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折中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李新安(2013)认为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发挥的效应存在区别,会导致两地要素成本失衡,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是暂时的。刘会政、王立娜(2016)认为劳动力流动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没有明显作用。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中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泰尔指数(Theil,1967)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区域发展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2)构建了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模型,对比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效果。(3)从劳动力流动层面出发,为促进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一)测度方法与数据选取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各有利弊。鉴于泰尔指数具有可加分解的特性,不仅能够衡量山东全省经济发展的差距水平,并且能够将山东省划分为有限区域,衡量各区域的差距水平和各区域差距对山东全省差距的贡献水平。所以,本文选用泰尔指数来测度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根据前文所述,将山东省划分为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并分别用TS、TJ、TL来表示省会经济圈内部差距、胶东经济圈内部差距、鲁南经济圈内部差距;用TA来表示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之间的差距。本文测算的泰尔指数以GDP为权数。各经济圈内部及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差距分别如下式所示:其中,GDPij/GDPi为各经济圈内部各市GDP占该经济圈GDP的比重,Pij/Pi为各经济圈内部各市人口占该经济圈总人口的比重;GDPi/GDP为各经济圈GDP占山东省总GDP的比重,Pi/P为各经济圈人口占山东省总人口的比重。山东省总体差距T如下式所示:T=GDPSGDPTS+GDPJGDPTJ+GDPLGDPTL+TA数据来源于2000~2018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地市的统计公报,选取山东省总体及各地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来衡量和分析山东省近19年各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变动趋势。(二)实证结果分析。通过利用泰尔指数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内部差距、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差距以及山东省总体差距的分解计算可得,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存在扩大的可能。上述情况是省会经济圈内部差距、胶东经济圈内部差距和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差距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省会经济圈的内部差距贡献度最高。(图1)2000~2012年,三大经济圈之间以及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方向相同,皆呈现为倒“U”型。2013~2018年,除鲁南经济圈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以外,其他类型的经济发展差距开始缓慢上行。比较三大经济圈的内部差距可知,2000~2011年省会经济圈内部差距>鲁南经济圈内部差距>胶东经济圈内部差距;2012~2018年省会经济圈内部差距>胶东经济圈内部差距>鲁南经济圈内部差距。省会经济圈的内部差距远高于其他两大经济圈的内部差距。但是,胶东经济圈内部差距和鲁南经济圈内部差距低位运行的原因不尽相同。2019年,胶东经济圈各市人均GDP分别为:青岛12.5万元、烟台10.75万元、威海10.47万元、潍坊6.07万元、日照6.65万元;鲁南经济圈各市人均GDP分别为:临沂4.33万元、枣庄4.89万元、济宁5.25万元、菏泽3.89万元。因此,胶东经济圈内部差距较小来源于各市发展程度皆较高,鲁南经济圈则相反。

  三、劳动力流动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处理。相关学者在过往的研究中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诱发因素集中在市场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方面。因此,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FI)来衡量物质资本投资及积累情况,以人口净迁移数(LM)来衡量劳动力流动情况,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FE)作为衡量市场化程度的逆指标,选择外商投资占GDP的比重(FDI)来衡量市场开放程度。其中,以人口净迁移数为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外商投资占GDP的比重为控制变量。另外,由于相对于GDP而言人均GDP能更准确地描述区域经济增长情况,因此本文选取各地区人均GDP(GDPPC)作为因变量,并且进行对数化处理以保证数据的稳定性。由此,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模型如下式所示:lnGDPPCi,t=琢+茁1LMi,t+茁2FIi,t+茁3FEi,t+茁4FDIi,t+滋i,t为了检验数据的平稳性,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ADF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由表1可知,各变量之间存在单位根,即数据存在不平稳性。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处理。经过一阶差分处理之后的ADF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P-value皆小于1%,即数据的平稳性较好。(二)实证结果分析。由表2可知,劳动力流动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其中对省会经济圈的负面影响最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抑制劳动力的流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的提升对省会经济圈存在正面效应,每提升1%,省会经济圈人均GDP增长0.6%;对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存在负面效应,每提升1%,胶东经济圈人均GDP下降1.9%,鲁南经济圈人均GDP下降3.4%。因此,省会经济圈需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需要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另外,与山东省以国企为主且民营经济不发达的现状相吻合的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提升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人均GDP的增长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高度依靠政府支出而忽视发掘市场的力量将会产生畸形的经济系统,并且不利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最后,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重的提升对三大经济圈都有正面作用,并且越是内陆地区影响越大。这是因为内陆地区一直以来利用外资的数额相对沿海地区较小,没有充分发挥外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三大经济圈尤其是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外资。(表2)

  四、政策启示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劳动力流动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但是,根据以往的研究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现实可知,劳动力流动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针对如何规避当下劳动力流动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激发其正面效应,提出如下建议:(一)出台相应政策放缓劳动力流动速度。户籍制度改革在即,劳动力受大城市较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财政制度的吸引,加快流向大城市的步伐。因此,为了确保中小城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合理调控劳动流动速度和节奏。(二)围绕山东省针对三大经济圈的战略规划以及当地的劳动力特质规划相关产业。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各不相同,应根据其不同定位综合盘点各经济圈现有的人才储备,因地制宜地制定战略执行计划,稳步推进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三)形成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极之后有所选择地引导劳动力在山东省三大经济圈之间的流动。实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改变以国企主导、高度依赖政府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樊士德.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研究[J].南方人口,2011.26(03).

  [2]王淑娟,王笳旭,李豫新.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以新疆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5(01).

  [3]郭将,谭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39(02).

  [4]韩兴国,许鑫.山东省区域发展差距研究———基于因子和模糊聚类分析的视角[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04).

  [5]张贝贝.山东省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6]刘会政,王立娜.劳动力流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6(02).

  [7]张志新,杨琬琨,何双良.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山东省17地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05).

  [8]简洪举.我国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泰尔指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9]樊士德,姜德波.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2).

  [10]毕先萍.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经济评论,2009(01).

  [11]洪兴建.中国地区差距、极化与流动性[J].经济研究,2010.45(12)

  [12]杨寿青.山东省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19

  作者:尹玉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22425.html


    上一篇:自然资源资产内外业一体化审计技术
    下一篇:金属板材热镀锌冷却塔气雾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