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边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安全(4)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旅游: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1.注重文化旅游过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创新人才培养,唤起并引导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豪感。

资金与人才是制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当前的民族文化开发的主体而言,主要是政府主导性质的,其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GDP。而多数的文化开发主体就是政府或者文化企业。虽然也有民族文化主体成员参与文化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但是毕竟是少数。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文化企业和追求政绩的政府为开发主体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往往不能够切实的执行保护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更谈不上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一批少数民族的旅游文化产品研发人才和学者,使两者能够实现良性的互补,根据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真正标志民族象征的文化成分,并在开发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2.要合理开发特色民族文化,并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全球化背景和汉族文化的高势能影响下,其本质上是脆弱的和易变的。如果不假思索的、不知深浅的全部开发,无疑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合理、适度开发。同时要注意保存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为那才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存活、沿袭,不断发展的文化土壤。由于我国旅游文化开发发展的不均衡性,旅游文化开发相对较早和较成熟的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发地区的学习和借鉴。如,丽江古城在1997年被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但是如今的丽江古城却变成\"空巢\"。据调查,2002年古城人口大约2.5万人,居民6000多户。从1987-2002年间,已经有1527户,6000多居民从古城迁走,除小量民居闲置外,大多数的民居有本地人出租或出售给外地人。古城商贸区基本上是外地人开设的商铺。原住民大量迁出和外地人大量迁入,古城的文化发生巨大变迁。(14)失去自身文化的古城不知会变成什么样?下一代的古城人对自己本真文化的认知从何而来?还保留多少?失去文化生态的古城文化到底能走多远?这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开发中应认真思考、借鉴的。

3.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的利益分配问题,加强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在国家能源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其稳定与团结一直是边疆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同时,它也是境内外反华势力不断进行渗透、颠覆的重点区域。以新疆为例,新疆境内外的分裂势力不断地在利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民族发展差距问题、文化问题等,不断促使经济、文化等问题政治化,不断挑拨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感情,从而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问题、民族文化式微、消亡带来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就会给分裂分子以口实和机会,就会在认同层面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问题。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我们先不要把身份看做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作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外部构成的再现。\"(15)\"在绝大多数情况下,identity都是构建起来的。人们是在程度不等的压力、诱因或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identity的。\"(16)现实利益也是人们选择认同的重要因素。由于旅游文化开发直接导致的少数民族文化危机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族群认同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认同问题。无根感、不安全感和没有方向感的产生,恰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牢牢建构起来的一个反映。思想和人的精神需求是不能够出现真空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一定会去占领,在当前日益严峻的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意识形态斗争中我们一定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不断建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加强对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的多学科、多视角实证研究。

事实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引起的文化变迁是多方面的,对文化安全的研究视角也是多元的。旅游学、统计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性、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都应该参与进来,相互协作。本文只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予以分析,但是,它更需要实证科学去证实:旅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安全?旅游文化开发行为及过程与国家文化安全、少数民族文化及个人文化认同危机之间到底有多大相关性……这是我们和实证科学应联手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只有各学科协同合作,理论结合实际,定性和定量研究相互结合互证,从实证角度进一步从开发根源上管控文化旅游开发对边疆地区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

注解:

①贾磊磊,肖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境遇及现实问题[C].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37.

②严兴文.试论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特点和作用[J].韶关学院学报,2007,(2).

③李金齐.文化安全释义[J].思想战线,2007,(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vyoulw/1314.html


上一篇:旅游经济学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下一篇:庄河旅游业的规划与发展旅游期刊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