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安全(2)
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或改变。基础设施的改变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展的物质基础,如大型的现代宾馆、娱乐设施等的建立,这一过程往往伴随传统文化存在的文化生态基础的彻底颠覆与改变。而文化生态则是一个民族文化不竭的生命力来源,是民族文化的根。为了符合大规模文化旅游的市场运作,尽可能的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规模化销售,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节日仪式和活动庆典因各种原因被移植、改变,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了避开春季多雨寒冷的天气,将原来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的传统民歌节改在秋高气爽的秋季举办。\"从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角度看,这一改变是意味深长并且影响深远的,说明它已经脱离其自然和文化的基础,成为某种符号性的文化。\"⑤根据文化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文化和生命体一样,都有自己的生态特征。文化现象也有自己的内在的秩序与规律,即文化是人与其生存环境互动的产物,原生文化的存在、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原生的文化生态环境。无根的传统文化很容易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走向消亡。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各个层面的变异。伴随着大量游客到来的多元、异质的高势能文化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当地民族文化的原生形态,并逐步解构,促使其瓦解或流失。\"传统社会中相对的文化自主性和原生的单纯性遭遇到威胁,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在本土语境中的\"旅行\"。\"⑥来自游客的高势能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与示范效应,并引导着少数民族的消费方式和模式,瓦解了当地文化的传统根基,加速着少数民族文化从物质(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变迁,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成员逐步放弃自己的文化特色,年轻人向往游客的现代生活方式与模式,放弃自己民族的语言与文字。正如有学者研究表明:\"东道主文化的语言凝聚力受到旅游发展同化力量的严重威胁。使用本土语言的退化扰乱了确立完好的社会模式以及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同一性。White(1974:35)从罗马天主教语言使用的衰退得出结论,旅游是当地社会文化特征消失及其被更大程度的同质性所代替的主要原因\"⑦;传统社区的社会凝聚力衰退,民风变得不再淳朴等;最后是东道主居民的审美、价值观、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心理发生改变。而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准则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是维护一个民族可持续认同、民族文化同质性、内聚力的必备因素。
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被肢解、\"碎片化\"和\"符码化\"。针对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当地旅游开发商只能对游客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文化成分进行拣选,从而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碎片\"式开发。这种断章取义式或碎片式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截取的文化成分可能是对旅游者最有价值的,但是却不一定是当地所珍视的文化成分。尤其是脱离文化生态的文化运作,如把民间艺术变成舞台化的文化演出,实质上变相的加速了特色文化的消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异了,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旅游业发展的潜能也就消失了。
\"当迎合被旅游者趣味而对自身文化的某些成分进行拣选时,这些被拣选出来的文化成分往往具有文化身份的象征意义。以至它们在被作为特定旅游符号的同时,也被作为了某种文化的符号。孔雀舞之于傣族文化,蜡染之于苗族文化,十二木卡姆之于维吾尔族等。当其象征被其族群普遍接受的时候,它们就构成另一种文化身份的认证。\"⑧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被迅速\"符码化\"。
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滚滚旅游热潮中被庸俗化、被嫁接,甚至被伪造,产生许多\"伪文化\"。伪文化的存在使得民族文化变形、变味,失去其本真性,对下一代少数民族成员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人作为文化的人,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中浸润,潜移默化的具备该民族的文化人格,伪文化的产生使其不能产生相应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其影响无疑与不看西游记原著的中国年轻人只看美国版《西游记》所产生的影响,这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歪曲,更是恶意的篡改与渗透。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完整性、相对稳定性和创造性消失,即文化本身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地被强大的外来力量削弱,文化丧失了其民族特质,而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族群的\"根\"。如果这条\"根\"萎缩,那么这个民族、族群的文化很可能就消亡了。
2.从文化个体的角度看,失根的民族会产生没有精神寄托的个体主体,从而导致个体认同焦虑。
民族是一种归属感,一种位置感。而文化及其表征则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边界。建立在共同历史传统,共同的行为思维方式,周围世界共同的音乐及熟悉的语言、声音等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归属感是民族个体存在的文化根基。伴随大量游客的涌入及相应文化生态的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血缘关系和社区纽带遭破坏,商品化、世俗化、失真化、碎片化,经过旅游文化产业化的民族特色文化在脱离了支撑其文化存在的文化基础后,变成一种纯舞台的表演性质的、与原生态文化\"形似神不似\"的文化形态,民族文化主体本身也变成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他者\"。原有文化形态的文化认同功能极大削弱。如,南宁的歌墟如此,维吾尔的木卡姆歌舞也是如此。经过改造、加入现代文化元素的舞台化木卡姆歌舞,一方面,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而增加了舞蹈的成分,只有少数演员参与的表演使得广大的维吾尔的群众成为事实上的观众和\"他者\";另一方面,即便一样的舞蹈,一样的动作,但是其神韵已经与绿洲旷野中自娱自乐的老艺人的神韵相去甚远。少数民族原生文化及其构成成分的逐步流失和消亡,会增强民族个体的失根感与文化焦虑感,从而引起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本身的认同功能的衰落。\"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⑨而民族文化对于塑造个体的民族身份、民族认同,对于个人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共有的历史、传统、习俗以及文化符码,为历史变迁之中的人们身份认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连续的意义框架。而对于民族成员个体而言,个体正是从小到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不断社会化,不断掌握该社会环境中的各种道德准则、规范、习俗、礼仪等,从而建构起对整个民族、社会的认同,并对自己的身体和言行进行符合社会规范的管控,获取信任,建立自尊、自信等,获取自己的荣辱感、道德感、安全感和方向感。随着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巨大冲击,本民族文化的急剧萎缩与消亡,文化的认同功能以及为个体所提供\"主体性安全感\"的功能衰退,从而使民族个体成员处于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的无意识状态或者焦虑状态,从而引起行为的失范。\"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受到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到什么地步,这个民族都会土崩瓦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vyoulw/13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