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论文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经验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2)
2.2 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的成效
(1)改善了水质
水环境综合治理使湖体水域面积扩大了 1 倍,湖区及周边污染源大幅度减少,湖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高锰酸盐指数(CODMn),TP和TN呈逐年好转趋势。主要水质指标CODMn和TP呈下降趋势,下降较小,TN从2002 年到2004 年呈总体上升趋势,这主要与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增加,污染刚开始控制,治理效果不明显有关,从2004 年后,CODMn,TN和TP的质量浓度呈急剧下降趋势分别从7.0,7.1,0.15mg/L下降到2009 年的4.5,1.34,0.06m /L,特别是TN下降明显,这主要是动力换水、生态清淤、污水截流实施后,对TN的削减明显,水环境治理效果显著。2009 年总体已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湖体溶解氧和氨氮指标均处于Ⅰ类水平,CODgMn达到Ⅲ类水质标准,TN和TP处于Ⅲ类至Ⅳ类水平,富营养化指数呈总体下降趋势,轻度富营养,提前达到国家2010 年考核目标的要求。
(2)局部实现生态恢复
从2004起,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改善[9-10],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工程治理与非工程治理相结合。经过生态重建实践,示范区内建立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23个,水生植物种类从生态重建前的少量上升至l5 科、22 属、32 种,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达到2.33,指数分级属于良,植物覆盖度达到40% ~ 55%,水生植物多样性水平,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和稳定性均提高。
(3)综合效益显著
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景观功能的恢复,湖体能见度从20 cm升至80 cm,初步实现了湖泊水体从藻类占优势的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满足了湖体作为景观娱乐的功能要求。水质改善提升了周边环境质量,优化了生态和人居环境,土地价值大幅度增值,环境经济效益初步体现,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 五里湖治理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
3.1 五里湖“十二五”治理启示
五里湖曾经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湖湾之一,按照“清淤、截污、调水、绿化、修复”的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特点,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远远超出了该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仍存在湖体N,P偏高、污染源控制不足、生态修复不全面、缺少资金持续投入和长效管理等问题,也对五里湖水环境“十二五”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湖泊是一复杂的生态系统,污染成因复杂,来源广泛,既有共性也有流域和水体自身特点决定的典型性,其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湖体的典型特性决定水体富营养化与水环境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好“4个关系”,才是湖泊治理的长久之策。
(1) 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水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既要抓好应急工作,又要狠抓治本之策。近期要努力削减N,P污染源,抓好入湖河流整治,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2) 流域整治和湖内行动的关系:污染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全流域污染控制的角度通盘考虑。既要调整流域产业结构、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提标处理、大力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又要大规模地开展湖区清淤、捞藻行动,解决湖体内源污染问题。
(3) 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让湖泊休养生息,必须恢复流域生态平衡,必须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双管齐下的路子。通过污染治理大幅度削减外源污染物,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建设入湖河流“清水廊道”;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构建湖滨带、缓冲带、湖荡水网生态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区,增强湖体生境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11]。
(4)政策法规与工程措施的关系:治理湖泊水污染,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工程等各种手段。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太,注重制度创新,制定适应五里湖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要采取工程措施,将规划、方案落实到具体工程上,才能推动五里湖治理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3.2 五里湖“十二五”治理的总体思路
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流域整治和湖内行动的关系”,“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和“政策法规与工程措施的关系”的4种关系是五里湖治理之本,也是长久之策。“十二五”期间,五里湖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是“流域控制与湖泊治理相结合,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是关键,控源减污是基础(重点面源污染控制),制度创新是保障。
政府主导是关键,水污染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列入我省《实施方案》的项目资金总额已经达到1 200亿元,只有政府主导,才能高效组织实施,支持调水引流、疏浚清淤、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监测预警等重点工程建设。
控源减污是基础,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和重建,改善河湖水质,建设稳态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继续控制点源,重点突破“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水质改善”关键技术以及面源污染控制系统技术,控源与湖泊生态修复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手段相结合,技术集成与创新相结合,针对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技术难点与工程核心技术开展研究和工程示范,形成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全面提升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水污染防治的水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huanjinglw/165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