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从高考作文题透视我国人文教育的缺陷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人文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一、我国高考作文题的三大特征

我国高考作文,除去\"文革\"期间中断的11年,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纵观这四十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存在着考题难度逐渐加大、人文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同时也能发现高考作文题的有些特征是贯穿始终的,其中比较突出的三个特征是\"大\"\"高\"\"隐\",即大背景、高境界、隐寓意。

1.大背景

我国的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往往有着宏大的背景,即使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写具体事,也一定要处在大时空、大社会、大世界的背景下,如:\"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2);\"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6);\"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谈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2005年湖北卷);\"一叶、一枝、一世界\"(2005年浙江卷);\"一步与一生\"(2007年四川卷);\"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卷)。

从1977年的作文考题不难看出,尽管经历了十年\"文革\",高考作文题在\"文革\"前后可以说是基调相同,即要求考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写小\"我\",这显然意味着要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应该是从小处着手,然后依据自身具有的眼界再扩展至个人可触及的视野范围。但我国的高考作文题是先定了一个很宏大的背景,让所有学生都从大处着眼,要求学生具备的大视野往往超出了一般学生本身所能具备的视野。

2.高境界

我国的高考作文题在\"文革\"前体现出的主题特征就是革命境界,如:\"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3);\"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文革\"后高考作文的主题则集中体现为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如:1997年的作文是对\"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的现象进行评论;1998年的考题则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选一)。

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应当说是高考作文题的历史性转折,改变了以往政治化伦理题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紧接着是 2000年的考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打破了多年来大一统的价值取向。然而,2001年的\"诚信\", 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使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传统主题的轨道,显示出对高境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要求。

3.隐寓意

我国的高考作文题往往不是用直白的语言直接表达,而是采用引喻、象征的表达方式,这使得审题本身就是一大难关。此外,题目往往不仅需要猜测寓意,而且涵义曲折费解。总之,我国高考作文题总是出得很隐晦,似露非露,话里有话。

需要猜测寓意的考题在我国高考作文题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如:1990年的作文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1995年的作文素材为寓言诗\"鸟的对话\";2004年湖北卷的话题作文:\"10个人买镜子,有9个人都买了昏镜,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点\";2005年福建卷的看图作文:\"一个圆圈两幅图:一幅是标准的圆形,周长小,面积大,比较稳定。一幅是带有棱角的圆形,周长大,面积小,比较多变\";2006年山东卷的根据寓言写话题作文:\"人们在地上看星星的时候星星是晶莹明亮的,当人们真正走近星星的时候才发现,星星和我们的地球一样是凹凸不平的,而且周围充满了灰尘。从这则寓言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2006年全国卷Ⅰ的根据寓言\"乌鸦与老鹰\"写作文:\"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这类的高考作文题之多,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分析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两卷加上17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卷,从题目表达的直白性来看,应该说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仍然有不少题目需要考生费心猜测潜在涵义。如,全国卷Ⅰ的根据一幅漫画写作文:\"摔了一跤\";北京卷的根据一句唐诗写作文:\"春夜细雨\";浙江卷的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广东卷的\"传递\"。

在作文题目中设置理解障碍是我国作文考试固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或者是题目模糊需要猜测,或者是题意多解需要猜测,而寓意隐蔽难测则是难中之难了。值得指出的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甚至费解难懂的作文题目,干扰了通过作文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考试主导方向,使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猜测题意上而不是写作本身上。如,天津2006年高考作文题目\"愿景\",用一个并不常用的词汇作为高考作文题,使很多考生因不懂题意而无从下笔。

从历史上看,不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而让审题难度构成作文难度是我国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特点,显然也是一大缺点。作文考题在寓意上做文章,也表现出国人在语言上喜欢故作高深、喜欢绕圈子而不直接表达的语言习惯。高考作文题也折射出民族性,在我们的实际社会生活中,人际沟通过程就处处存在着话里有话的现象,而深挖语言背后的涵义在我国不仅是一种语言理解能力,更是一种社会沟通能力。实际上,我们这个民族不仅在汉语言文字中大量使用寓意,而且还习惯于将理解寓意的能力作为一种语言智慧乃至一种智力评判尺度。

二、作文考题中外比较

国外少有我国这样的统一高考,但各国的大学在招生时都会有不同形式的作文测试,只是测试的内容存在着东西方差异和民族差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wenjiaoyulw/2823.html


上一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
下一篇:关于青年社区干部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