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从高考作文题透视我国人文教育的缺陷(4)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人文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为应试而写的作文,大都有着八股式的文章结构,高、大、全的思想意境,似曾相识的遣词造句,这是范文模仿教学的必然结果。正是以范文为模仿样本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在写作文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所想所思,而是如何按照范文的套路去写。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没有任何真实感受的情况下,按照标准的写作模式和配套的用语而闭门编造作文。这种模式化的写作训练,无疑是导致现代八股文泛滥的根源。我国高考作文导向下的作文教学,无形中也促成了新一代八股式考生的出现。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展思维、整理思维、深化思维的思维训练过程,而模式化写作训练限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思维无法开展。我国高考作文将中学的作文教学导向了模式化,其最终效果不仅是诱导了学生在写作文时倾向于模仿与抄袭,同时也抑制了学生自主性思维的正常发展。

四、从高考作文看我国人文课程的缺失

我国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1年,最初的十几年,我国高考作文比较注重对考生文字组织能力的考查,考题形式主要是缩写、改写、读后感、看图作文,而最近十余年高考作文更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思辨能力,题目已经集中在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这两种形式上。高考作文考的是什么,从表面上看考的是写作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从深层来看,考的其实是人文思考能力。

我国学生为了对付考试,只是一味地研习、模仿各种作文的范文,因而既缺乏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感想的能力,更缺乏对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缺乏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与吸收,所以当今我国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而人文思考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及对文字的欣赏能力都普遍较差。

从我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高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比以前明显提高,但我国中学人文课程开设得太少,因而中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水平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相比较,发达国家的中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是通过开设广泛的社科、人文课程来体现的,如,美国中学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除了有历史、地理这些我们也有的课程外,还有我们所没有的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当代社会问题研究、综合性人文研究课程等等。随着高考作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毕业生实际具有的人文素养与高校对学生人文要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我国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倾向于哲理、文学、社科研究,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基础、哲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思考能力,但所有这些基础与能力都没有在中学的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平时没有按高标准去训练学生的人文能力,却在高考中要求他们能高水平地展现这一能力。因而,尽管多数高考作文题都透着高深,但多数高中生因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人文训练而都不具有这个深度。如,浙江省2004年的作文考题是关于\"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然而,很多考生写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了。人文教育的不足使多数学生搞不清什么是人文环境,学校的课程里既没有社会学也没有经济学,让这些没有任何人文社科基础的中学生在考场上写出需要将社会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作文,实在是太难为学生了。

正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平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学科的训练,使学生不具有相应的人文思考能力和足够的人文素养,由此,当他们面对如此富有思辨性、哲理性、人文性的作文题目时,自然是力不从心。没有足够的人文水平和写作能力,又需要得高分,最后只能抄袭。因此,我国目前高考作文的高人文要求与学生普遍的低人文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造成了考生的抄袭现象难以避免。

高考作文对考生人文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表达的是大学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对广大考生来说却是勉为其难,由于我国中学人文课程少、要求低,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根本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显然,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一门语文课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开设一系列精心设置的人文课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wenjiaoyulw/2823.html


上一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
下一篇:关于青年社区干部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