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容易发表的cssci之社会学理论自觉(3)

发布时间:2014-11-25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 社会学理论前提缺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有简单的社会现象统计报告的撰写, 有“科学贫困”, 也有社会学学术场域的失范现象。这些因素成为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 社会学如何理论自觉?

  社会学研究中理论前提的缺失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学研究者缺乏必要的理论自觉造成的。所谓理论自觉, 是指社会学实践认识的一种正确态度以及社会学者自我反思的理论品质[ 9 ] 。实际上包括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反思、理论选择和理论建构不同层次的自觉。

  首先是理论学习的自觉, 要自觉地学习过往社会学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 弄清楚原作者说了些什么, 即所谓的“原谓”⑤ , 这也是我们强调的要面向文本, 多看书。对已有社会学文本的学习是我们社会学入门的第一步。

  其次是理论研究的自觉, 毕竟原作者所说的只是他“思想”的“语言”的表达, 如果是看翻译的著作, 又经过了别人“语言”的二次表达。所以我们了解了原作者所说的之后, 还要分析“原作者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 “意谓”) 、“原作者可能说了些什么” (“蕴谓”) 以及“原作者本来应该说什么” ( “当谓”) 。

  第三是理论反思的自觉。在哲学那里, 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即所谓的反思思想; 社会学的理论反思相应就是社会学理论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即强调社会学理论对自身的反思。一些社会学家试图对社会学这门学科进行批判性的社会学分析, 创立了“社会学的社会学”, 或者叫做“反思社会学”。其中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最有代表性。因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特征:从反思的主体看, 反思社会学主体既是研究者的个人又是由研究者组成的学科共同体, “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 10 ]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 与反思的主体相对应, “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 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 11 ] 。从反思的目的来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是要巩固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 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这充分表现在布迪厄的社会学反思两个基本效应上, 一个是科学方面的, 一个是政治方面的。首先, 社会学反思自身, 有助于增强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也就是明确自己的学科地位, 从而维护社会学的科学性。布迪厄认为, 社会学理应成为“元”科学, 但始终应当是针对它自身来说的。它必须利用它自身的手段, 对自己进行反思, 确定自己是什么, 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对自己立场的了解。其次, 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功能。总之, 社会学要不断自觉地以自身为对象进行反思, 并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语言符号,才能确立、维护自己的科学地位和政治功能。社会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 更应该是一个具有理论自觉的学科。

  第四是理论选择的自觉。在众多的社会理论中, 社会学研究者要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本土社会学研究, 所以理论选择的自觉实际上也是社会学本土化的自觉。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必须立足于本土情景, 选择适合即在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在寻找理论前提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伦理至上社会, 伦理的温情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强关系”⑥在中国的人际关系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社会学研究, 不仅要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特征, 还不能忽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性因素。就像刘少杰所说的那样, 在思考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时, 应该超出实证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关注到韦伯为代表的社会理解论、福柯和布迪厄等人为代表的语言社会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论等等社会学理论。因为这些社会学理论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社会生活的主观因素, 分别在思维方式、展开形式和价值原则等方面作出了深入思考, 不仅有补于网络结构理论的局限, 而且更切近中国社会现实[ 12 ] 。这实际上是告诉社会学的研究者, 不仅要有重视理论的自觉, 还要有理论选择的自觉。

  最后是理论建构的自觉, 把已选择的理论和当下的现实结合起来, 建构新的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也就是在现实的指导下对原作者的意思进行修正、扬弃和创新(即“实谓”) 。中国社会学必须把理论自觉和现实关怀结合起来,既面向文本又面向现实, 最终建构起真正的中国社会学理论。

  在郑杭生看来, 相对于国外社会学研究层出不穷的崭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学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方面都表现出诸多不足, 如对本国社会思想和社会学理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的挖掘、评价和总结做得都不够[ 13 ] 。因而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社会学的命运和发展前景。

  中国社会学必须坚持理论自觉, 形成一种理论品质, 并结合本土情境不断反思自身依存的社会历史条件, 反思自身的语言符号, 反思社会学场域中的各种“失范”现象。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不断批判自身、不断反思自身、不断创新的科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8496.html


上一篇:国家期刊投稿我国社会保障权救济模式显露的问题
下一篇:编辑部联系电话解析和谐社会和私权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