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中国医药导刊查稿之医学节肢动物

发布时间:2014-12-02   |  所属分类:生物医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是指与医学有关即危害人畜健康的节肢动物。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是研究节肢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地理分布、与传病的关系及防制措施的科学。由于昆虫纲在节肢动物中占绝大多数,所以通常称为医学昆虫学(medical  entomology)。它是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键词:中国医药导刊查稿,医学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占已知的一百多万种动物中的87%左右)。除自生生活外,也有少数寄生种类。它们都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虫体左右对称:躯体和附肢(如足、触角、触须等)即是分节,又是对称结构。

  2.体表骨骼化,由几丁质及醌单宁蛋白质(quinone tanned  protein)组成的表皮,亦称外骨骼。外骨骼与肌肉相连,可作敏捷的动作。

  3.循环系统开放式,体腔称为血腔,含有无色,或不同颜色的血淋巴。

  4.发育过程中大都有蜕皮(ecdysis)和变态(metamorphosis)现象。

  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

  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分属以下5个纲。

  1.蛛形纲(Arachnida) 虫体分头胸和腹两部或头胸腹愈合成躯体,有足4对,无触角。能传播疾病或引起疾病的有硬蜱、软蜱、恙螨、疥螨、蠕形螨、尘螨、粉螨,能毒害人体的有蜘蛛和蝎子等。

  2.昆虫纲(Inasecta) 虫体分头、胸、腹3部。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能传播疾病或引起疾病的有蚊、蝇、白蛉、蠓、蚋、虻、蚤、虱、臭虫、蟑螂、锥蝽、桑毛虫、松毛虫、毒隐翅虫等。

  3.甲壳纲(Crustacea) 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触角2对,步足5对,大多数种类水生,有些是蠕虫的中间宿主。例如淡水蟹或蝲蛄是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桡足类(copepods)中的剑水蚤(Cyclops)、镖水蚤(Diaptomus)是阔节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棘颚口线虫及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等的中间宿主。

  4.唇足纲(Chilopoda) 虫体窄长,腹背扁,多节,由头及若干形状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1对,每一体节各有足1对。第一体节有1对毒爪,螫人时,毒腺排出有毒物质伤害人体,如蜈蚣。

  5.倍足纲(Diplopoda) 体呈长管形,多节,由头及若干形状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1对,除第一体节外,每节有足2对,所分泌的物质常引起皮肤过敏,如马陆。已证明Fontaria  virginiensis是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

  节肢动物的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不同生态组织层次又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几个分支。对医学节肢动物生态的深入研究,是为了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找出对其生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

  1.个体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主要研究环境因素与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寿命、越冬、滞育、产卵、食性、栖息等生理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对这些生理行为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有:医.学全.在.线网站

  ⑴温度:温度是对节肢动物影响最显著的气候因素。节肢动物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所在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每一种节肢动物都有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发育与繁殖能正常进行的温度范围称为适温区(optimum  range)。在适温区内尚有最适温区,在此温区内,节肢动物发育速率最快,繁殖力最大。温度对节肢动物的影响表现在发育起点温度、休眠越冬及寿命等诸多方面。

  发育起点温度指成虫前期(卵、幼虫、蛹等)开始发育的最低温度,如白纹伊蚊为10~12℃。越冬是节肢动物度过短日照严寒季节的生理适应性反应,表现为代谢速率下降、行为反应迟缓及生长发育的相对停滞。根据越冬的机制不同,又有休眠越冬与滞育越冬之别。前者是一种暂时性、非稳定性反应;后者是一种稳定的遗传特性。温度下降是休眠越冬的主要原因。越冬虫期可以是卵、幼虫、蛹或成虫,因节肢动物种类不同而异。在一定范围内,节肢动物寿命随温度上升而缩短。此外,温度对节肢动物生殖力、产卵量、吸血频率及胃血消化等都有影响。

  ⑵湿度:湿度对节肢动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不及温度影响突出。不同的节肢动物所需温度亦不同,如面粉、米粮内生活的节肢动物,所需湿度较低;全沟硬蜱则生活在湿度较大的原始森林。

  ⑶光照:光照主要影响节肢动物的行为活动,同时也是诱导滞育产生的首要因素。节肢动物对光照的行为反应有趋光性与避光性两种,光照强度影响节肢动物的昼夜活动;据此可分为昼行性与夜行性类群,前者如蝇、虻、伊蚊等,其活动与觅食在白天进行;后者如按蚊、库蚊、白蛉、臭虫等,其活动与吸血在夜间进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ngwuyixuelw/8555.html


上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之概述病原性真菌
下一篇:论文解析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范围与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