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导刊查稿之医学节肢动物(2)
⑷生物因素:对医学节肢动物而言,生物因素主要涉及食物、植被、寄生虫与微生物等因子。节肢动物的食性可分为血食性和非血食性两类,前者与医学关系密切,又可进一步分为单血食性与多血食性。单血食性节肢动物只刺吸一种宿主的血液,如人虱只刺吸人血,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仅在人间传播疾病;多血食性者则可刺吸多种宿主的血液,宿主特异性低,如蚊、白蛉、蚤、蜱、螨等,除传播人类疾病外,还可传播人兽共患病。
植被影响节肢动物的孳生与栖息,节肢动物种类不同,对植被要求也不一样,如全沟硬蜱常见于森林地带,地里纤恙螨则主要孳生于杂草丛生的次生植被地带。
自然界存在着节肢动物的捕食者(天敌)、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如巨蚊幼虫常捕食其它蚊幼虫。目前,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进行生物防制,已成为控制有害节肢动物的新途径。
2.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种群是高于个体的生态组织层次,指在一定空间(或地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即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如郑州地区中华按蚊种群、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种群等等。群落的生态组织层次较种群更高,一般定义为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的集合,即群落是由许多具体的生物种群组成。群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大群落和小群落之别,前者如海洋生物群落、陆地生物群落等,包括了海洋或陆地的所有生物种类;后者如稻田蚊类群落、鼠巢革螨群落等,仅局部于蚊类与革螨。
种群生态学涉及的内容广泛,除了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性比(雌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构成比例)及年龄组配(各年龄组个体在种群中的构成比例)等基本内容外,种群的密度、时间格局、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群调节等,也是其重要内容。种群密度为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有用雄蚊不育进行遗传防制中,不育雄蚊的释放除了要考虑自然种群的性比外,尚需要考虑自然种群的密度。种群的时间格局为种群的时间分布形式,在医学节肢动物领域,常通过季节消长(种群密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来反映种群密度的时间变化。种类空间格局为种群的空间分布形式,分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及均匀分布几种类型。种内关系指特定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常表现为种内协作或竞争。种群调节泛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变化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态学问题。
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优势种、多样性等是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在群落生态研究中,首先需要通过分类鉴定确定组成群落的物种名称及数量,特定群落内的种类数称为丰富度,如某一群落由31种生物组成,则丰富度=31。优势种指数量大、在群落内起支配作用的种类,如在我国大部份平原地区,稻田蚊类群落的优势种是中华按蚊。多样性是群落复杂程度的反映,一般认为,多样性越高,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
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远比个体生态学复杂,涉及复杂的数学理论和大量的数学模型。近年来,随着系统论、信息论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渗透,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在医学节肢动物领域,种群生态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但群落生态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
1.直接危害 节肢动物本身对人体的危害有:
⑴骚扰和吸血:蚊、白蛉、蠓、蚋、虻、蚤、臭虫、虱、蜱、螨等都能叮刺吸血,造成骚扰,影响工作和睡眠。蚊虫在夏天一般2天吸血一次。有人实验表明:臭虫一生可吸人血163次。非洲某些地区婴儿贫血与臭虫吸血有关。
⑵螫刺和毒害:由于某些节肢动物具有毒腺、毒毛或者体液有毒,螫刺时分泌毒液注入人体而使人受害。如蜈蚣、蝎子、毒蜘蛛等刺咬人后,不仅局部产生红、肿、痛,而且可引起全身症状;桑毛虫、松毛虫的毒毛及毒液可引起皮炎、结膜炎;松毛虫还可致骨关节疼痛,严重者可致骨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等;蠓、蚋、虻等叮刺人体后可出现红肿,甚至溃烂;硬蜱叮刺后唾液可使宿主出现蜱瘫痪;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us)的体液接触皮肤可致皮炎。医.学.全.在.线
⑶过敏反应:节肢动物的唾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皮壳等都是异性蛋白,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如尘螨引起的哮喘、鼻炎等;粉螨、尘螨、革螨引起的螨性皮炎。蚊、蠓、蚤、臭虫等螫刺后也出现过敏。
⑷寄生:蝇类幼虫寄生引起蝇蛆病(myiasis),潜蚤寄生引起潜蚤病(tungiasis),疥螨寄生引起疥疮(scabies),蠕形螨寄生引起蠕形螨病(demodicidosis),粉螨、跗线螨等侵入肺、肠、尿路引起肺螨病、肠螨病和尿螨病。
2.间接危害 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称传播媒介或病媒节肢动物或病媒昆虫。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虫媒病的种类很多,其病原体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现将我国重要的医学虫媒病列入表18-1。
根据病原体与节肢动物的关系,将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分为两类:
⑴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只起携带输送的作用。病原体可以附在节肢动物的体表、口器上或通过消化道从而散播,借机转入另一个宿主,形态和数量均不发生变化,但仍保持感染力。如蝇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ngwuyixuelw/85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