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2)
(一) 事前风险分析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项目进行之前,要对项目进行预测并做出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必须反映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情况,并与《内部控制规范》中的审计程序协调一致。审计人员在熟悉组织经营战略、工作程序、组织架构等基础上,通过前期调查进行初步的分析,并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控制环节。对风险环节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并编制出整个审计工作的方案,这一审计重心的前移,必将督促风险管理部门提升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事中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采用三步走的方法,首先确定企业发展经营目标 然后针对目标分析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导向审计的工作重点,提出控制风险的措施及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工作,测评风险因素是否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三)事后风险评估复检及报告
在项目终结后进行事后的风险评估,在该环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对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进行再检验,以确定是否恰当,并出具审计报告,在报告中针对风险提出审计建议 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风险应对措施。报告提交能把报告利用起来的企业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部门。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策略
(一)更新审计理念,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重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含价值增值等新的审计理念,能促进内部审计实现增加价值,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更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促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想要建立独立性高的内部审计机构就必须根据《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由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在业务归口上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在行政上隶属企业一把手并向其汇报工作内容、进度及结果,努力创立一个内部审计部门高于各职能部门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同时发挥内部审计的治理职能及咨询服务职能。
(二)运用审计理论方法,促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职能转变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环境条件和目标,不断修正和提出新的;科学的审计假设,掌握识别风险和量化风险的方法,科学确定企业风险容忍度,内部审计人员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范、资本结构等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风险容忍度 再对关键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风险容忍度、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 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中的审计资源因特殊原因造成不能全面利用,无法发挥作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审计资源的效率,并通过适时升级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能力,使审计资源和审计能力与利益相关者和企业价值期望保持一致。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对知识进行更新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财会、审计专业知识, 还要多方面去学习关于经济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其次面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接受及应用,并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培养内部审计人才、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加大科研力度、健全相关准则和制度,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以风险管理为契机,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并做出相应的措施。实现企业在风险环境下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吕先培.审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魏茹.做好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与转化,《审计与理财》2009
关煜华.试析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成果有效利用的途径,《商场现代化》2011
田朝辉.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制约因素分析,《中国审计》20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njilw/12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