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发布时间:2019-11-20   |  所属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为掌握中国的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全面了解地质学编辑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编辑人才的评价体系、培养途径和使用原则,发现编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推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我们进行了“中国地质学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的问卷和走访调查。

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地质学编辑队伍现状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根据期刊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选取被SCI收录的中国地质学科技期刊、地质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主管的地质学期刊、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合办期刊,共近200家地质学期刊开展广泛的问卷调研。然后,我们根据问卷调研数据、期刊代表性,选出16家典型期刊进行编辑部走访调研。最终,根据问卷调研数据、走访调研资料,详细整理出中国地质学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2地质学编辑队伍现状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目标,调查问卷包含6部分:期刊基本信息;编辑部现状;编辑基本情况;工作状况;教育与培训;体制机制建设。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在编辑部走访调研时,着重调研以下4个方面:期刊发展的优势;期刊发展的不足;编辑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需要提升的方面;编辑希望开展哪些活动和培训。

  3地质学编辑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3.1问卷调研

  问卷调研获得了地质学期刊界的广泛支持,共收到来自72家期刊的101位编辑的有效问卷。通过整理分析这些信息,了解编辑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3.1.1期刊基本信息参与问卷调研的地质学科技期刊从学科类别来看,包括综合地质学、岩石、矿床、沉积、构造、油气、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环境、水文、工程、古生物、测绘、气象等学科的科技期刊。从语种来看,89%为中文刊,11%为英文刊。从期刊学术水平来看,10%为SCI收录期刊,18%为EI收录期刊,49%为中文核心期刊,9%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参与问卷调研的72家期刊其主管单位有24家,主办单位多达73家,主要由研究院所(48%)、学会/协会(19%)、高等院校(22%)主办,企业办刊比例较小(1%)。期刊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小且期刊论文发表量和期刊发行量不大,发行收入有限。3.1.2编辑部现状编辑部人员总数一般为3~5人(占67%),专职编辑占85%,主要为学科编辑(74%),而出版人员(13%)和管理人员(11%)占比较小。49%期刊为主办单位全额拨款,少数为差额拨款(26%)和全部自筹(15%)。大部分期刊没有国家资助(占77%),没有企业赞助(占74%),没有广告业务收入(占84%),而来自主办单位的经费支持在10万元/a以下的期刊占总数的25%,期刊的收入来源主要为版面费。可见期刊的办刊经费并不充足,编辑部面临的经济压力不小。3.1.3编辑基本情况地质学编辑队伍以女性为主(占60%),年龄主要分布在30~49岁(占75%),中共党员占69%。编辑基本都是从地质学相关专业毕业(98%),学历总体水平较高(硕士、博士占84%)。从事编辑工作5年以上的可占78%,中级以上职称占93%,已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占79%。85%的编辑任职于事业单位,15%的编辑任职于企业。66%的编辑收入在6000~1万元,43%的编辑对工资收入不满意。单位分配住房比例很小(12%),主要为自行购买商品房(55%)。由此看出,地质学编辑队伍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整体科研素质较高,但是普遍收入较低,面临的购房和生活压力较大。3.1.4工作状况编辑从事工作内容多而杂,包括组稿、约稿、初审、送审、编辑、校对、制图、排版、出版、发行、宣传等。48%的编辑部还定期主办不同主题的学术会议。大部分编辑感觉工作压力很大(72%),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责任过大(28%),晋升困难(27%),工作时间过长(20%),工作条件不好(10%)。51%的编辑每天实际工作时间为4~8h,38%为9~10h。75%的编辑认为自身工作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但是编辑部在主办单位并不受重视(57%)。这可能是由于办刊好坏与单位科研成绩没有直接挂钩,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期刊编辑没有被当成单位发展的骨干力量。46%的编辑不太安心现在的工作,主要原因是福利待遇差、收入低(34%),个人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23%),受到不公正待遇(12%),社会地位低(11%),对单位发展没有信心(10%)。为了跟一线地质学家保持联系,编辑部一般会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28%)、深入专家团队(20%)、经常电话联系(25%)。由于编辑部人员有限、经费不足、审批较严等原因,编辑参加国内外地质学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不能及时了解地学科研动向和前沿。在申请项目方面,70%的编辑不了解编辑行业设立的各类奖项,56%的编辑最近5年没有申报相关部门或单位项目。没有申请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根本没有申请到的可能(35%),接触不到申报项目的文件(26%)。目前,承担1个项目的编辑占90%,但是项目资助额度一般较小,60%的项目经费在5万元及以下。编辑在参与项目研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方面应增强积极性,主动了解和申请。在编辑业务方面,80%的编辑认为自己对期刊出版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一般。38%的编辑不会使用常用排版软件,目前69%的编辑部是委托第三方排版。74%的期刊载体类型为纸质版与网络版同时出版,期刊使用的新媒体主要有QQ群(36%)、微信公众号(48%)。在办刊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编辑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排版软件、绘图软件、网站、新媒体的使用都对编辑技能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刚从地质学专业毕业进入编辑行业的年轻人,急需参加相关系统培训,打牢编辑基础。3.1.5教育与培训目前,地质学编辑人员知识老化现象并不严重,83%的编辑认为具备有效的编辑继续教育制度,93%的编辑在最近2年参加过单位组织或出资的培训,参加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23%),期刊质量建设和经营管理(21%),期刊出版融合与转型升级(21%),但计算机类相关软件方面的培训力度较小(2%),不利于新形势下的网络办刊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编辑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一般为24~72h/a(49%)。影响编辑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有:单位工作忙离不开(53%),培训费用高单位支付不起(20%)。编辑希望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期刊质量建设和经营管理、期刊出版融合与转型升级、编辑专业知识与技能、国际期刊建设发展运营、英文期刊创办及发展、国内外学术研究动向、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数字出版新技术等。在了解行业信息、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方面,编辑获取出版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33%)、会议(27%)、专业培训(27%)。编辑业务上的进步主要依靠在工作实践中积累(29%)、自己学习提高(25%)。31%的编辑没有参加相关学术团体,44%的编辑最近2年没有发表任何论文,56%的编辑最近2年参加的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少于3次。如果编辑参加会议或发表论文,其会议费或版面费主要由所在单位(81%)和承担课题(项目)支出(15%)。总体来看,编辑在业务水平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应加大对基层编辑的技能培训和活动组织,加强对期刊、编辑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让编辑能够静下心来、融入组织、获得资助、多出成果、扎实提升业务水平。3.1.6体制机制建设大部分期刊都具有约稿管理制度(68%有)、审稿管理制度(98%有)、薪酬制度(68%有)、业绩考核制度(65%有),但是在奖惩制度(40%有)方面还比较欠缺,这不利于激励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防范消极怠工情况的发生。在主办单位的政策支持方面,48%的编辑部有经费使用自主权,7%的编辑部有人员聘用自主权,但是32%的编辑部没有政策支持(人事管理、办刊经费、财务权利、工作程序等)。在主办单位或编辑部对办刊人员激励机制方面,44%的编辑认为没有任何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13%)、职务晋升(10%)、收入提升(9%)、在职进修(9%)、出国培训(4%)方面激励力度很小。编辑的职称评定渠道主要通过编辑系列(51%),还有工程系列(28%)和科研系列(22%)。76%的编辑认为编辑职称评定较难。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青年编辑成长空间不足(30%),关键领域人才缺失、储备不足(23%),人才整体素质能力不能满足编辑部战略发展需要(22%),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21%),其他还有职称评定困难、期刊不受重视、人员少、岗位待遇吸引力不够。

  3.2走访调研

  走访的16家期刊全部为学术类期刊,中文刊11种,英文刊5种。学科类别包括综合地质学、岩石、矿床、油气、地球物理、环境。主办单位有学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从期刊学术水平来看,SCI收录期刊8种,EI收录期刊5种,中文核心期刊10种。根据走访调研代表性地质学期刊发现,优秀的地质学期刊一般具备的优势是:1)很好的声誉,并被我国广大地质学科技工作者所认可;2)较好的办刊平台,并得到优秀地质学家群体(院士、高校和研究所专家)的支持。不同期刊也各有特色,比如以期刊集群化方式发展,编委会积极参与办刊,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具有国际化投审稿平台,被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期刊报道方向为热点领域且国内相似期刊较少,期刊报道领域较广且交叉学科较多,期刊栏目设置多样,主办单位比较支持。地质学期刊发展的不足总体表现为:1)随着世界经济下滑、国际矿业形势走低,国内外地质学研究项目经费减少,相关研究人员减少,来稿量减少。并且受当前各种办刊模式的影响,部分期刊编辑迷失办刊方向,事倍功半。2)论文评价体系出现问题,国内期刊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不足,优质稿源外流严重,组/约稿工作难度较大,缺乏亮点文章。3)信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对编辑的网络办刊、新媒体融合等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4)编辑人手明显不足,有些高学历的编辑还需要负责编务工作,琐碎的事务占据大量时间,不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挥和提升。5)编辑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或活动中参与度不高,与编委、审稿人、作者、读者的联系不紧密。

  4对策和建议

  根据问卷和走访调研得到的翔实数据和资料,整理出中国地质学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期刊管理。此次调研反映出我国地质学科技期刊小而散的不足,期刊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小。可以通过学科期刊网、期刊协会的形式,将广大地质学期刊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共谋发展。也可暂时保留编辑部,建立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营模式。鼓励一级学会整合行业刊物,新刊创办与资助经费向其倾斜,形成出版集团。现行的论文评价体系导致大量优质稿源流向国外。制定评价体系的相关部门应当颁布供我国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学术文献成果评价参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同质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引导国内科技工作者将更多优秀成果在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上首发,推动良性可持续发展,构建适应世界科技强国需求的科技期刊体系,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期刊需认清学科背景,找准受众群体,明确办刊方向。当前办刊模式形式各样,部分期刊编辑迷失办刊方向。不同学科背景、受众群体、期刊类型的刊物要认真分析自身特点,不跟风、不盲从,在期刊发展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增长之基、事半功倍。2)职业发展。如第3章所述,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存在诸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制订政策保障期刊编辑职业发展;职称评定时,要考虑编辑的职业特性,不能将担任重大项目负责人作为必备条件;可将编辑成果等同于科研成果,作为衡量条件;鼓励和支持编辑参加编辑业务和地质学的项目研究,重视编辑的科学价值,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增强编辑队伍建设,培养编辑新人。另外,上级部门可以合理合规地组织英文刊编辑去国外优秀期刊实地学习交流。3)交流培训。编辑在业务水平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行业学会、研究会等组织应加大对基层编辑的技能培训,经常开展国内外期刊集群之间的交流活动、与国内外数据库对接的交流活动;听取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能及时调研解决;组织或协助办刊人员尽快开展新闻出版系统要求的责任编辑注册,进入其管理系统,并对办刊人员参加新闻出版局定期举办的专业培训给予支持;加强对期刊、编辑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覆盖面更广的期刊扶持计划,让编辑能够静下心来、融入组织、获得资助、多出成果、扎实提升业务水平。当然,编辑也应增强参与项目研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方面的积极性,主动了解和申请相关项目,并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4)待遇奖励。地质学编辑队伍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整体科研素质较高,但是普遍收入较低。要想提高其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不但需要让其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更要对其工作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办刊好坏与单位科研成绩一般没有直接挂钩,导致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期刊编辑没有被当成单位发展的骨干力量,在待遇奖励方面普遍存在被区别对待的现象。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展,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目前国家已经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列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去,因此也应相应提升编辑地位,具体包括:期刊奖励等同科技奖励,或有相应的对等政策;编辑工作与科研项目建立合理的对等关系。另外,编辑部的奖惩制度比较欠缺,这不利于激励工作积极性和防范消极怠工的发生,因此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编辑部有一定的自由创收能力,应该允许编辑部在合理范围内,发放合理的编辑费用,给编辑应有的奖励。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20917.html


    上一篇:体校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实验教学德育功能隐性构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