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实验教学德育功能隐性构建途径

发布时间:2019-11-26   |  所属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立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德育教育的现状,探索分析在高校实验教学中构建德育教育功能,实现全员育人的德育教育目标。

实验教学德育功能隐性构建途径

  关键词:教学;隐性

  一、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困境探讨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承担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责任,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等以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主要为“显性德育”模式。[1]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2]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1.德育教育实施主体单一,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实施主体以政治思想辅导员为主。但辅导员的日常行政事务琐碎,加之人员比例有限,很难实现辅导员德育育人的目标。另外,谈到德育教育,往往认为这是辅导员的责任范畴。当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引领时,专业课程老师往往会把任务转介给辅导员老师。从而形成了德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2.教育内容单一、不接地气,引起学生的疏离感当前德育教育手段以灌输说教为主、以群体性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学生层面感觉内容陈旧,老生常谈,很难让学生敞开心扉。3.教育过程发力点分散,缺乏全程化、系统化的指导德育工作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贯穿学业全程的完整体系,而是单纯的就“某一活动”,“某一节点”的针对性教育。至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究竟产生了多大的效果,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往往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高校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德育功能的关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独特性,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是德育教育的的与育人的有效平台,在德育功能构建中有其特殊的作用。1.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度广、程度深,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学生,从大一的基础实验到大四的专业实验,以及一些科创实验等,学生进入实验室,要围绕实验课程说明,搞懂弄清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了解实验仪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广、程度深,能够更专心地进入状态。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里都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契机。在实践的过程中,寓教于其中,学生的接受度更高,效果往往事半功倍。2.实践教学的小班化教学,更容易发现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契机实验教学通常是小班或者小组进行,师生互动较为频繁,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团队合作、遵规和创新方面可以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通过课中、课后的谈话和启发更容易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其找到解决方案。3.实践教学老师专业背景强、信服度高,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力人员亲其师,信其道。相同相近的专业知识领域,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从学科的角度、思路解决问题,更有亲和力。“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通过实验课程,亲身感受实验室环境,实验指导老师的规范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三、实现高校实验教学过程中德育功能隐性构建的途径

  高校实践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德育隐性教育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教学环节的德育功能的隐性构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全面提升实验教师的育人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实验课程中的每个过程都是对德育教育的有效丰富和拓展。实验课程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不放过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可以启发学生的点。2.切实提高实验教师的自身德育素养日常实验教学中,老师的一言一行、实验室的环境、仪器设备的布置,教师的实验教学的熟练程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实验课程教师培训中要把师德教育和业务水平培训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引导实验课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时时事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3.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功能的渗透日常生活中学生习惯了德育教育就是灌输,单调、枯燥的德育教育往往会有逆反或者排斥心理。当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环境中,学生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会开始关注老师的教授内容。实验过程中很多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机。抓住每个时机,实现德育功能的渗透作用,引领学生思维模式,“授之以渔”,启发思考。隐性教育如空气,日用而不觉;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似春风,著物物不知,往往更容易契合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精神需求,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环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课堂引领学生学会逐步深入思考,进行德育功能的隐性构建,实现新时期党中央“三全”育人的高等教育育人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滕晓雯,曾长秋.论新时期高校隐性德育的强化[J].现代大学教育,2013(5):92.

  [2]张忠华.对德育实效问题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0(2):73.

  作者:王建荣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20941.html


    上一篇: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下一篇:农村基础教育与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