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优质作者甄别与科技期刊高质量

发布时间:2020-03-13   |  所属分类:微电子: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优质作者是科技期刊高水平文章的供给主体,需要期刊编辑部对其有效甄别及维护。文章以《科研管理》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优质作者信息,归纳优质作者的一般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构建优质作者人才库的相关策略,以期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优质作者甄别与科技期刊高质量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质量;作者甄别

  2018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科技期刊是汇聚创新知识成果、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塑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2],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打造兼具优质科技成果甄选、科技创新、知识传播及科技理论应用转化于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切实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世界一流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学术前沿追踪、研究方向引领、学术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3],科技期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理论界及实践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优质的作者资源是改善科技期刊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4],开发及维护高水平作者队伍对于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优质作者群的建立意味着期刊文章的质量得到持续性保障;另一方面,优质作者群的稳定稿源也象征着该期刊在学界得到了同行专家以及学者的高度认可[5]。科技期刊应如何有效甄别优质作者,如何与优秀作者建立紧密关系,构建以优质作者为核心的期刊人才库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利用案例研究法,以科技期刊《科研管理》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该期刊2017—2018年所发表的24期433篇文章的作者信息,通过数据分析确立优质作者群体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构建优质作者人才库的策略,为提升科技期刊办刊质量提供参考。

  一、作者特征分析与优质作者甄别

  1.优质作者信息甄别与挖掘建立期刊优质作者人才库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作者的各项信息、预测期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谋求期刊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因此,作者的性别、年龄、职称等基本特征性信息是建立优质作者人才库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对《科研管理》2017—2018年所录用文章的1145位作者的信息及其基本结构进行整理分析,考虑到文章的前两位作者通常为核心作者,因此本文筛选的均为文章的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以及第二作者,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作者性别及年龄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男性作者占比较大,为63%,而女性作者占比相对较小,仅为37%,男性作者数量约为女性作者的1.7倍,该数据表明,男性学者的科研成果较为显著,是科技期刊发文的主力军。作者年龄结构方面呈现橄榄球形态:中间年龄段作者人数居多,尤其在26—45岁之间,占比约为66%,年龄段两端作者则较少,45岁以上的作者人数明显下滑。由此可知,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具有创造力和产出能力的学者多聚集在26—45岁,即学者的博士阶段以及入职的前十五年,这段时间为科研的黄金时期。而通过作者职称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核心作者中教授所占比例最高,为30%,其次为副教授、其他以及博士研究生,分别约占作者群的21%、19%、16%。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录用文章的核心作者具有高职称化、高学历化的特征,同时,该结果也验证了“学习—产出”的阶段性特点,即学者在初始学习阶段中多以知识、技能输入为主,知识创造相对较少,而伴随着知识的积累,其知识产出水平会不断增强。上述分析有助于期刊编辑部从基本特征方面筛选优质作者。首先,男性学者虽然承担着“科研主力军”的角色,但对于女性作者文章发表的边际贡献仍不能忽视。期刊选文要把握作者性别差异所带来的文章特色,兼顾男性学者逻辑缜密、在问题洞察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以及女性学者在细心、耐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学术规范性和严谨性。其次,受个体时间及精力的影响,当前国内学者队伍呈现青壮年化的特征,虽然老一代的学者队伍曾在相关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但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青壮年学者在学术论文方面的贡献日益突出。青壮年学者对新生事物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容易实现已有理论成果的时代化应用。因此,科技期刊应重视与青壮年学者的联系,以青壮年学者为核心建立优质作者人才库,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稳定科技期刊未来的论文供给量。最后,高职称化已成为科技期刊核心作者的重要趋势,科技期刊在建立人才库的过程中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博士研究生及以上职称的学者,这部分学者既有精力也有能力发表更多优质文章。2.作者机构来源所处机构的资源是学者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在论文写作方面的质量。因此,期刊在建立优质作者人才库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作者机构来源对文章质量的影响。核心作者所在的机构是其论文发表的主要资源提供方,由此,笔者对《科研管理》2017—2018年论文核心作者的机构来源进行统计及分析,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本文对近两年来在《科研管理》上发稿的科研机构按照数量排序发现,来稿单位主要包括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文章产出量较多的科研机构中,除华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以外,其余均为211或985高校。其中,七所高校为“双一流”大学,其余三所均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由此可见,目前《科研管理》的核心作者所在机构的层次较高,机构间存在较大的资源差异,而这部分差异在作者论文发表过程中会产生显著影响,即层次较高的机构在科研人才数量和科研团队水平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能为学者提供更为优质的资源保障。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在筛选优质作者的过程中应将作者机构来源考虑在内。在建立优质作者人才库时,编辑部不仅应重视作者所在机构的资源基础,还应重视与作者、高层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这既可提升文章的见刊效率,又有助于科研机构向期刊传输优质论文。3.作者合作情况分析掌握作者合作情况的基本规律,有助于期刊编辑部了解作者合作的普遍性和有效性,进而为推动作者群体间的交流合作提供理论依据。通常情况下,作者位次代表作者对文章的贡献程度,而通讯作者的身份亦是对作者从事文章实质性工作的展示。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通讯作者位次以分析文章合作的质量,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通讯作者从第一作者到第五作者所占比例依次降低。其中,通讯作者为第一作者的文章约占55%,为第二作者的文章约占28%,第三、第四、第五位次作者的文章约占8%。虽然作者间的合作普遍存在,但合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位次及以上的作者对文章的真实贡献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期刊编辑部在筛选优质作者的过程中,应不仅以作者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主要依据,还需考虑作者在论文中所做出的贡献。基于此,期刊优质作者人才库的建立,应优先重视文章的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其次考虑文章的第二作者,而第三作者及以上作者的重要性则需要进行适当评估。除合作贡献值得关注以外,作者间是否为跨机构合作同样值得关注,这体现了该学科作者的交流广度及合作深度。如图2所示,通过分析近两年《科研管理》中文章前两位作者所在机构的异同情况可发现,约62%的文章的第一及第二作者来自于同一科研机构,表明作者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倾向于与同机构的人进行合作,跨机构合作并不十分普遍,这是因为非同一机构作者之间缺乏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因此,期刊编辑部应为作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周期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助期刊获得持续性的优质文章供给。

  二、优质作者人才库建设策略

  期刊成功建立优质作者人才库需要满足两方面条件。首先,通过分析作者信息,把握优质作者的一般特征,以明确期刊作者梯队建设的人员构成。其次,需要期刊编辑部建立并加强与优质作者间的学术联系。“期刊—作者”的关系可分为主动型联结与被动型联结,主动型联结主要依靠于期刊自身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作者对期刊的认可较度高,便会主动与期刊建立联系;被动型联结则是期刊向作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供稿条件,满足作者的学术发表需求,而达到优质作者“被吸引”投稿的效果。科技类期刊应兼顾与优质作者的主动关系联结与被动关系联结,以保证期刊优质学术队伍群的稳定性。1.优化供稿条件,吸纳优质稿源改善和优化供稿条件是期刊与作者建立被动型关系联结的重要途径。对于已经与期刊建立“投稿—录用”关系的作者而言,一方面,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约稿形式向其发出来稿邀请,以表示对该作者学术能力的认可,使其获得学术归属感;另一方面,期刊编辑部应建立快速送审通道,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审稿周期,以提高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及信赖感。对于新作者的投稿,期刊可建立实时反馈机制,动态展现稿件的审稿流程,期刊审稿周期过长或缺乏有效沟通会降低作者的投稿信心,致使其改投他刊,造成优质人才的流失。科技类期刊应以培育和引导作者为原则,建立审稿全流程动态反馈机制,针对每一个编审环节与作者沟通交流,为稿件的修改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严谨、真诚的学术姿态拉近期刊与学者间的距离,为储备优质学术力量奠定基础。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集聚科研中坚力量适时的学术交流能够增强期刊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作者对期刊的认可程度。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不再局限于编辑与来稿作者的双向交流,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方式,能拓展作者群体及期刊编辑等多方主体交流的渠道。多渠道、多方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是集聚学术力量、实现知识创新成果兼收并蓄的重要方式。首先,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读者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纸媒转变为电子媒介,科技类期刊不仅要在办刊内容上囊括新的科技创新理论,还要改变传统学术传播的方式。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读者能够及时关注该期刊的学术动态,了解新近文章的发表情况;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提供的评论功能促进了编辑、作者及读者的三方交流,为作者追踪受众对研究观点的认识及评价提供了可视化渠道,有利于作者在文章发表的终端环节提升文章学术价值。其次,由期刊主办或承办的具有延续性特征的学术会议是表征该期刊40办刊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不仅可以实现期刊多方受众主体的面对面交流,还有助于作者相互间的成果推介,期刊能够获得作者的认可,且赢得作者群体的信赖与支持。同时,期刊可借助学术会议平台,通过优秀论文评奖、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发言等方式给作者以有效激励。自2001年开始,在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平台上,《科研管理》共举办了十九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界的专家与学者,分享产学研各界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同时,会议通过设置分论坛、分享会议论文、评选优秀论文、优秀论文可优先发表于《科研管理》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创新领域的研究学者踊跃参会,交流学术观点。3.聚焦科技期刊特色,助推理论成果落地先进科技创新理论在企业层面的落地应用是体现其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作者科研贡献的终极标准,也是保障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建立优质作者与期刊之间的主动型关系。发挥科技类期刊的平台优势及媒介角色,推动作者研究成果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这无疑是吸引并留住优质学术力量的最佳激励方式。长久以来,学术研究滞后或脱离企业实践的现象广泛存在,学术研究成果无法引导并服务于企业创新的需求,最终退化为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因此,科技类期刊应致力于构建科技理论成果、满足企业实践需求、实现政策设计需求相对接,主动投身于企业实际需求与政策设计需求的调研中,深度把握企业与政策主体创新实践的瓶颈问题。通过专栏设立、约稿等形式指引优质作者群体切中企业发展脉搏,明确其研究方向,实现科技研究理论成果与企业创新实践的高度匹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idianzilw/21340.html


    上一篇:农村电商扶贫作用机理及推进策略
    下一篇:海底电缆在线监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