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反思历史题材小说的内容(6)

发布时间:2015-07-31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其次,部分作家表现出来的反传统、反文化倾向,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和一定的合理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的思想束缚,是十分严重的,建国后,在左倾思想的作用下,传统文化对思想的统制至“文革”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解构,对这种文化束缚的冲击十分巨大。部分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反传统、反文化倾向,正是这种文化解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我们在部分肯定反传统、反文化倾向时,也必须注意其负面效应。传统中积淀着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这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一概否定并非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其次,我们也须提防某些人打着反传统的旗号,兜售假货。

被某些评论家反复强调的“零度情感”,在笔者看来只是一种叙述策略,它并不表明作家对所讲述的事真的没有价值判断。某些作家和评论家对这种叙述策略的强调,深层原因是他们对几十年来的进步文学中作者主观教喻色彩过浓的一种逆反。这种艺术手段上的选择是每一个作家的自由权利,但如果有谁天真地认为作家真的应该对生活持中立姿态,那却是十分可笑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犹如一张大网,作家之所以选择这部分而不是那部分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恰恰表明了他的态度。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也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我们不赞同传统道德对“性”的绝对禁忌姿态。部分历史题材小说中的“性描写”,正是对传统道德的“性压抑”状态的一种反拨。其实孔老夫子对“性”的态度是很平常的,所谓“食色,性也”,既不把它贬得很低,又不把它抬得很高,只不过是像吃饭一样的平常事。可不知怎么,后代的儒学家们尤其是宋代理学家会把此事看得如此严重。这种对待“性”的偏执观念,虽然五四时受到新文化的冲击,但在许多人的心中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到“文革”时又会严重泛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当前整个社会出现的“性描写”热,正是对“文革”的一种反拨。同时应该看到,必要的“性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表述主题的需要。“性”是人的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时,围绕“性”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常有超常的表现力,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红楼梦》的文学实践,就能够理解。因此,在文学作品中适当展开一些“性描写”,是应当允许的。

第三,我们反对在“性”描写上的泛滥倾向。“性”与“食”毕竟有所区别,对进入了文明时代的人来说,“食”具有较明显的公共性,“性”则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具有较强的私密性。过多过于详尽的性描写,引发读者的常常不是美感,而是性欲的挑逗。至于脱离作品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需要,以“性”作为招揽读者的手段,只想经济效益,不顾及社会效益,我们当然更不赞同。另外,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性”,还必须顾及对非成年人的影响问题。

总之,这类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须注意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笔者看来,即使全面进入市场社会,作家仍应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作家的社会良心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时时顾及的。

【参考文献】

[1]温金海.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徘徊[N].文艺报,1995—08—11(2).

[2]凌力.暮钟晨鼓——少年康熙[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891.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79.

[4]唐浩明.曾国藩·血祭[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5,9.

[5]莫言.红高粱[J].人民文学.1986,(3):4—28.

[6]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1,33,91,165,170.

[7]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75.

[8]王蒙.躲避崇高[A].王蒙.逍遥集[C].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99.

[9]陈晓明.填平鸿沟,划清界线[J].文艺研究,1994,(1 ):41—45.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社的左半部右加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4778.html


上一篇:文学论文发表废名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下一篇: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