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反思历史题材小说的内容(4)

发布时间:2015-07-31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从1985年前后开始,韩少功、阿城、李杭育、郑义、王安忆、扎西达娃等所谓的寻根文学作家的作品,令新时期文学创作峰回路转,他们对文学创作思维的激活效应远大于他们的创作成果。所以,寻根文学虽然在二三年之后就渐渐淡出文坛,但他们引导当代中国作家从单纯的社会政治视角中挣脱出来,投入到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去探索,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则是倡导了两者的疏远与分离。反映在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上,便是迎来了后道德政治化时期。

后道德政治化时期的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以《少年天子》、《雍正皇帝》和《曾国藩》为代表,这些作品跳出了道德与政治紧密相连的藩篱,着重从文化的角度观照写作对象,尤其在描写封建帝王将相等政治人物时,以人为本,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展开立体的描写,从而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气象。

曾国藩是一个长期受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他在太平天国运动烧遍大半个中国,腐朽的清皇朝摇摇欲坠之时,崛起于湖南乡野之间,组织湘军与太平军对抗,几年中竟然扑灭了已成燎原之势的太平天国革命。站在洪秀全一边来看,这曾国藩十足是一个大魔头,十恶不赦。几十年来的中国进步文学中的曾国藩,都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但在小说《曾国藩》中,呈现在读者眼中的曾国藩却是另一种形象。小说中他第一次出场,作家是这样描写他的:

走在前面的主人约摸四十一二岁年纪,中等身材,宽肩厚背,戴一顶黑纱处士巾,前额很宽,上面有几道深刻的皱纹,脸瘦长,粗粗的扫把眉下是两只长挑挑的三角眼,明亮的榛色双眸中射出两道锐利、阴冷的光芒,鼻直略扁,两翼法令长而深,口阔唇薄,一口长长的胡须,浓密而稍呈黄色,被湖风吹着,在胸前飘拂。他身着一件玄色布长袍,腰系一根麻绳,脚穿粗布白袜,上套一双簇新的多耳麻鞋,以缓慢稳重的步履,沿着石蹬拾级而上。[4]

作者采用的是写实的手法,丝毫没有我们在这以前的文学作品常见的那种漫画化的丑化笔法。这并非只是艺术方法上的变化,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作家对这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在同一章里,作家用几个细节刻画这位“曾文正公”的形象。例如在杨载福勇救洞庭湖中的落水女孩时,作者写道:

……又一个大浪打过来,小女孩被卷进了湖中。“不得了!”曾国藩喊了一声,放下茶碗,猛地站起。……只见那青年一个猛子扎入水底,刚好到排边又露出头来。他轻捷地游到手脚乱抓的小女孩身边,把她高高托出水面,游到排边。曾国藩到这时才舒了一口气。……曾国藩对那个年轻人见义勇为的品德和罕见的神力感慨不已,对荆七说:“你去请那位壮士来,我要见见他。”[4]

一个常人面对这样的情景,如此反应自然不足为怪,但是,一个在历史上“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他的这一毫无修饰的反应,却不免引起读者的思索。

其实,这部出自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之手的历史题材小说,对曾国藩的态度是严谨而又较客观的。它不仅写活了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也写活了这个人物的另一面:作为中国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晚期的忠实继承者,他的人格,他的人品,他的学识,他的才能。作家注意到,太平天国运动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的搏斗,不仅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的反映,也是贵族文化、士大夫精英文化与农民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家以重彩浓笔刻画的曾国藩,在这样的多角度描写中,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他不仅有着地主阶级的本质特征,对农民阶级的革命怀着本能的抵触情绪,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不乏残酷的一面,但同时他又有着对皇帝的忠、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亲这样一些传统道德特征。虽然他适逢其会,在历史上扮演了一个善于用兵的统帅角色,但在本质上,曾国藩是一个书生,一个饱读诗书的儒者,一个进入了官僚阶层的士大夫。如果我们只是从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待这个历史人物,无疑将看不到这一点。《曾国藩》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描写乃至对清代中叶之后中国社会的描写,基本上也是坚持了这种文化的视角。凌力、二月河、唐浩明等作家之所以能够把道德评价与政治评价分离开来,以道德判断加强历史判断的说服力,正是得益于后道德政治化时期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文学艺术界写作视野的不断拓展。

三、“零度情感”与丑恶描写的道德评价

新历史小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与传统历史小说一样,都把历史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但它往往不以还原历史的本相为目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在作品中完全虚化了,也很难找到某位历史人物的真实踪迹。但这类作品又始终贯注了历史意识与历史精神,它以一种新的切入历史的角度走向另一层面上的历史真实。新历史小说发端于莫言的《红高粱》和乔良的《灵旗》,随后格非的《迷舟》、叶兆言的《追月楼》、苏童的《妻妾成群》发表,形成了中短篇新历史小说创作的高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篇新历史小说佳作连篇,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苏童的《米》、莫言的《丰乳肥臀》、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都受到了文坛的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4778.html


上一篇:文学论文发表废名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下一篇: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