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语言能力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0-04-28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是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内容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感知、品味鉴赏、表达倾吐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沉入语言的内核,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并运用语言,从而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语言能力发展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能力;多元感知;表达倾吐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2011年修定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将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定为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特别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语文要素。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构建和运用语言呢?

  一、多元感知,在语言理解中培养语用能力

  (一)追溯源头,用汉字文化理解语言

  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色彩。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理解汉字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基。比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大还是小》一文的“衣”字,要求学生会认能写。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读音入手,读准生字;随后,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三个词语“衣襟、衣领、衣袖”,并指导学生观察衣服的图片,指出这三个词语是指衣服的什么位置;接着,出示“衣”的古文字,让学生将图片、古字形与生字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识记字形,感受汉字的趣味与魅力;最后,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衣”,比如毛衣、棉衣、内衣等。这一案例中,学生之所以能够深入理解生字的意思,是因为教师从汉字的文化出发,用丰富的汉字文化来理解语言,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细致辨析,用鲜活语境理解语言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善于从一个标点、一个汉字、一个句子开始构建或者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汉字文化包罗万象,一个汉字常常承载着多种意思。这样,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抓不着、摸不透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鲜活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一字多义,从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其中的生字“条”,要求学生能认会写。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条尾巴”之外,有的教师还相机拓展:“一条被子、一条鱼、一条大路……”看似答案多样,但意思都一样,都是作为量词加以运用的。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有“条”状的事物,如便条、布条、柳条、油条等。在观察和思考后,学生发现“条”字可以引申为像条子一样细长的事物,并相机扩展了“苗条”等词。在教学中,教师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维度补充信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词语,使学生对“条”字的理解更加全面,为最后的实践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品味鉴赏,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用能力

  (一)辨析中积累,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性

  语文能力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积累。一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需要学生积累规范的、正确的表达,以强化学生语言意义的构建。如,对量词的使用,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读,展开正确的、有梯度的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量词的用法。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就集中地出示了一系列的量词,引导学生练习实践。在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特质的基础上,对量词进行渗透教学,引导学生积累量词。课文《树和喜鹊》一文有三个量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境入手,感受量词运用的准确性。而《小猴子下山》一文出现的量词更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相对陌生、接触不多的量词,如“一片玉米地”“一块瓜地”等。三个不同的教学板块,呈现的方式不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语文园地二》单独呈现,旨在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常见的量词,要强化对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对两篇课文,要让学生在细致辨析的过程中感悟积累,以提升他们量词使用的精确性。积累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品味与辨析,并根据生活需要进行组词,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二)鉴赏中积累,提升语言表达的形象性

  语言的积累要避免机械生硬的背诵,就要从学生认知的规律入手,引领学生在鉴赏中感知、在赏析中积累,活学活用语言。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一文,出现了这样的语句:“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原本“雪白”的一词改成“白白”,并体会两者的不同;随后,从生活实际出发,将颜色与事物进行链接:“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也是‘碧绿碧绿’的,哪些事物也是‘雪白雪白’的?”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积累类似结构的词语。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文中相应的词语,让学生在鉴赏中积累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表达倾吐,在模仿创生中培养语用能力

  (一)提炼表达方式,在模仿训练中落实运用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选统编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素材,让学生在理解感知、积累内化的过程中体悟规律,积极构建和运用语言。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四季》一文,虽然篇幅简短,但语言严谨规范且极富生趣,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材料。教材的课后练习设置了这样的一道题目:“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语言句式结构,并利用填空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他对说:我是。”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在内容层面进行纠缠,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表达的范例,展开个性化的表达训练。

  (二)把握训练载体,在拾级而上中落实运用语言

  2011年修定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因此,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复述训练。但复述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紧扣教材课文,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达成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复述要求就落实在课后练习中。如,《青蛙写诗》一文,要求学生说说青蛙写诗时,哪些动物来帮忙——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变化和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关注雪地里前后来了哪些小画家,分别画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从反复性的结构中选择情节发展的不同点,构建清晰的发展轨迹图。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复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元素复述课文,为第二学段全面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奠定基础。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构建语言的本质,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通过辨析、品析和表达等不同的语言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黄美芝 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汉王实验小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21544.html


    上一篇:语言能力发展策略
    下一篇:四线城市旅游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