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主题乐园功夫形象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28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分析并研究李小龙及其功夫形象,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李小龙名人旅游故事和话题,不断发展李小龙功夫形象演绎新机制,形成功夫文化转译设计的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融合叙事学在“如何讲故事”和“如何叙事故事”两个层面的研究,挖掘出其在叙事设计的重要意义,在对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的研究中,进一步推演出李小龙功夫形象的叙事设计的构建路径。就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叙事设计的本质来说,是一种信息传达,其是在李小龙主题乐园空间中的参观者和功夫形象表达的相互作用下,通过“中华武术传播者”主题故事,“术”“道”“传”“哲人”四个叙事情节的故事内容,转译为多种叙事展示手段的路径构建,以实现叙事设计对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设计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主题乐园功夫形象设计

  关键词:李小龙;功夫形象;融合叙事学;叙事设计

  近年来,名人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名人具有超越教科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名人旅游开发就是变名人资源为旅游资本,将潜在的价值转化为实际的经济价值,因为名人或代表了一个时代,或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特征,他们是历史的缩影和文明的标志。李小龙是佛山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人之一。香港的星光大道为李小龙树立铜像,欧洲的波斯尼亚也建立了李小龙广场,成为国内外万千游客朝圣的圣地。而位于李小龙祖籍的佛山顺德均安镇的李小龙主题乐园,占地面积多达1750亩,投资超过亿元,内设有李小龙纪念场馆、李小龙国际会议中心、李小龙文武学院、矿泉理疗度假酒店、生态湿地公园与湿地研究中心等项目。通过图片、文字、纪念品以及他的练功服、练功器械、电影VCD、雕塑、电影场景等展示了李小龙的生平。虽有多达3.7万平方米的展示面积和高达18.8米高的巨型李小龙雕像,可并未能引起人们争先游玩、关注、创造话题的引子,却落得默默无名,惨淡经营来形容。究其原因,佛山李小龙主题乐园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滞后,李小龙功夫形象未能有效的演绎展示和塑造。功夫主题形象不明确、故事的情节表达平淡无奇,过于追求表面形式效果,使李小龙形象的展示趋于表象化,忽略了李小龙作为国际功夫巨星的表达。另外,由于“复制式”的设计模式,忽略了李小龙功夫形象的体验表达,限制了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互动。面对这些质疑,李小龙乐园应当更多强调公众知情权,通过李小龙功夫形象的设计,沉浸式的情节体验设计,使参观者乐在其中游玩,进而加深对李小龙功夫符号的印象,从而铭记李小龙功夫故事及功夫形象表达的意义,进而创造佛山特有李小龙功夫形象话题。

  1融合叙事学理论的内涵

  “叙事学”一词于1969年由托多罗夫最先提出,它是一门研究叙事理论的学科。根据杰拉德·普林斯编撰的《叙事学辞典》中,有关于叙事的概念阐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观点,其一是多罗夫的观点,认为叙事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叙事的本质、形式和功能等,其叙事的媒介不是主要的,重点是研究故事叙事的表述方式,或称为故事的结构。其二是是热拉尔·热奈特的观点,认为叙事应该聚焦于叙事话语的研究,而不是在故事本身。关于故事的概念,故事要求情节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并且强调故事情节内容具有易于理解和生动的特征。叙事学中,关于故事的争论,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无视故事,重点在于研究故事的话语层的表述方法。另一种是注重故事的结构特征,研究如何表述故事。融合的叙事学在其发展中,融合了叙事的两个层面内容,即“如何讲故事”和“如何表述故事”,以此来推演叙事的构建及其表达。因此,李小龙主题乐园的功夫形象的叙事性及其话题有效传达给读者,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表达,而是要先构建出李小龙功夫形象的故事,对于李小龙的功夫形象设计,需要对其进行深刻的挖掘,包括李小龙的生平事迹、功夫理念、功夫招式等,并进行提炼升华成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内容,再是运用多种符合叙事内容的表现形式呈现李小龙功夫形象。

  2李小龙功夫形象的元素挖掘

  中国功夫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载体。李小龙通过电影银幕,让中国的“KUNGFU”(功夫)享誉全球。他的名字成了功夫电影,甚至是中国武术的象征。他提升了中国香港、全世界的中国侨民以及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世界地位,他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符号,具有不可估量的国际品牌价值。功夫巨星李小龙,在离世近半世纪后,依旧保持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神话般地存在于东西方影迷圈以及学术研究界。据《李小龙传奇》策划人秦瑞明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李小龙迷超过1000万,而全世界的李小龙迷超过1亿。“李小龙话题”经久不衰,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李小龙品牌价值已超过了10亿美元,将它嫁接到旅游、影视、出版、商品生产等产业中去,其巨大经济收益将不可估量。中西方学者从各自的视域出发,运用了不同的理论解读方法,各自建构出了差异化的李小龙形象。但作为李小龙祖籍(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的佛山,对李小龙的研究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未能巧妙的借用李小龙的国际影响力,来提升佛山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作为李小龙祖籍地的佛山学者,本研究将从梳理中西方对李小龙差异化的解读阐释,结合佛山地域文化的表达,构建属于佛山特有属性的李小龙形象塑造研究。

  3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的叙事构建

  从融合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以设计师和游客视角切入,叙事要从故事层和话语层进行构建,首先构建故事内容,再以故事内容为文本,进行叙事转译表达。故事层即叙事文本,包括主题提炼、故事情节及微观情节内容,主题则是其核心。话语层则是对故事文本的叙事转译,包括叙事编排设计及叙事转译设计的应用(图1)。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的设计,首先是确认李小龙功夫形象主题,使叙事作品“形散而神不散”。完整的叙事作品,往往需要由主题来统领叙事的内容,故事情节的开展,为了表现与烘托主题。功夫是李小龙标志性的特征,并且中国功夫通过李小龙而扬名世界。据此,以李小龙“中华武术传播者”作为功夫形象设计主题,能够为游客所认知和理解,并且统筹相关的情节编排。以李小龙“中华武术传播者”主题研究为核心,筛选李小龙人生历程的四个主要时期的四个特点:“术”“道”“传”“哲人”为主要故事情节。通过所对应的情节演绎研究:“术”——追求功夫技能、“道”——追求武道精神、“传”——传播中华武术,“哲人”——升华为武道哲学家,四个有张力的故事情节研究,使得每一次情节节点都成为主题“中华武术传播者”的演绎(图2)。3.1提炼“术”——追求技能造诣的功夫形象,转译为三维的空间形态研究。“术”,主要呈现李小龙开始步入功夫的正统训练。李小龙自幼身体孱弱,其父为了儿子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开始教其习武。期间李小龙练过多种拳种,16岁时拜师叶问,成为门徒,学习咏春拳等。且逐步形成了李小龙的功夫技术理念,包括:中线理念、寸劲理念、放松理念、平衡理念、距离理念。追求技能造诣功夫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在具体功夫形态元素,且不仅在二维平面上呈现,还应转译为三维空间造型。三维空间不仅记录时间,也占据空间,是人类在时空纵横交错中存在的真实证明。功夫形象在空间中的存在,主要通过将功夫形态转译为具体的三维空间造型,以李小龙主题乐园的空间序列、景观空间节点、空间展示作为载体进行设计展现。如,包括功夫形象在空间序列中的整体布局、节点空间的形态呈现、空间展示区域传播等内容,同时,结合参观者的互动体验等形式。3.2提炼“道”——追求武道精神的主题,深化为沉浸式的功夫形象体验研究。“道”,主要呈现李小龙留学美国时的武道精神追求。1959年家人决定将李小龙送往出生地美国,其开始勤工俭学,并顺利考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哲学。在读大二时,李小龙租用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开传授武术,至此他“要将中国功夫写进英文字典”的梦想。经过自身长期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开始用哲学的思维融入到中国武术体系,在武学的道路上博采众长,细心的钻研。李小龙的武道精神理念,具有四个主要特点,包括: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简单即效率,简单即实用;犹如水性,道法自然;注重精神训练,调动人体潜能。追求武道精神功夫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在较为抽象层面的形态元素,因此,将李小龙的功夫形象转译为沉浸式的展示体验。通过将武道精神的理念置换为符号元素,结合信息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使参观者在体验认知时,能够在符号的所指层面,领会武道精神的功夫形象。3.3提炼“传”——传播中华武术的功夫形象,转译为多媒介的联动演绎研究。“传”,主要呈现李小龙通过功夫电影进行中华武术的传播。功夫电影,这在那个时代的美国是从未被涉足的领域。李小龙将自己独到的哲学思想和精湛的中国功夫,通过最直观最具视觉冲性的功夫电影来表现给世人看,且后来回香港,通过自导自演的电影,将功夫传播的更多广阔。传播中华武术功夫形象,体现在平面式的电影媒介的有效传播,据此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将李小龙的功夫电影转译为不同媒介的功夫形态。因此主要从多媒体、象征符号展示、参与互动进行考察和对功夫形象的再设计研究。3.4提炼“哲人”——武道哲学,升华为沉浸式的武道精神空间体验设计研究。“哲人”,主要呈现李小龙对功夫追求的升华阶段。到了李小龙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又上升为一个武道精神的探索者,他对武术的精神、哲学层面的着迷是他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李小龙是真正地文武双全、文武一体的武术家[7]。李小龙不但武艺精湛,而且其武学思想、哲学修养以及文学功底令人赞叹。李小龙对功夫的哲学理念主要包括:“像水一样”论述、“指月说”论述等。由于李小龙的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让他成为了“现象级”符号,他的名字也成为“励志”和“传奇”的转喻,成为在时间轴线中不灭的精神。升华为武道哲学的功夫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在哲学层面,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象征要素,因此,通过对李小龙武道哲学的研究,将其转译为能够让参观者参与其中,身心体验的空间设计研究。

  4结语

  随着信息化发展和大众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不应只停留在传统静态呈现的物质层面,而是应该发挥李小龙功夫形象设计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李小龙功夫形象的设计,沉浸式的情节体验设计,构建李小龙功夫形象演绎新机制,形成功夫文化转译设计的新理论。使参观者乐在其中,进而加深对李小龙功夫符号的印象,从而铭记李小龙功夫故事及功夫形象表达的意义,进而创造佛山特有李小龙功夫形象话题,创新佛山李小龙主题乐园新形象,打造功夫文化转译新符号。

  参考文献:

  [1]张俊竹.从符号学的视野看展示形态语义设计[J].美术学报,2016(02):107-111.

  [2]张俊竹.展示唯物性与主题性的设计探索[J].中国艺术,2016(04):150-151.

  [3]刘雪宁,黄圣游.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1):100-101.

  [4]刘琦,邹昊阳.重构感知的空间叙事分析——以“四胞胎之家”改造项目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10):90-95.

  [5]马秀杰,姜传银,PaulBowman.李小龙的文化遗产——第四届国际武术论坛(英国卡迪夫大学)学术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8,39(05):13-18.

  [6]姚朝文.“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佛山文化基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3):21-26.

  [7]陈新,张俊,郑智鹏,等.便携式可变形桌椅的设计[J].林产工业,2018,45(10):58-62.

  作者:苏镜科 张俊竹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21656.html


    上一篇:茶文化产业发展与建议
    下一篇:文物保护工作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