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对地质灾害存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物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各类工程建设工程,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本文分析了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前 言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我国地理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加之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相当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1.l地面变形

在地质灾害研究中,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统称为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1.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诱因: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1.3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的诱因: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振动。

1.4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行块和巨砾等同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泥石流的诱因: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滥伐乱垦。

1.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应急避险措施

2.1 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原则:

2.1.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尽可能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1.2因灾施治、有的放矢。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规模、形态和地质结构特征,稳定状态和危险程度,形成原因和变形破坏机制.危害对象及其重要性以及地质环境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防治方案以及治理技术和方法。

2.1.3从加固、改良地质体和消除或削弱动力地质作用着手。由于地质灾害是有缺陷的地质体,在一种或多种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地质灾害防治应该从加固、改良地质体和消除或削弱动力地质作用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2.2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程技术办法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原则,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主要有:抗滑(抗滑桩、抗滑键)、锚固(预应力锚索、锚杆)、支挡、拦挡、护坡、阻排水、削坡减载、压脚、改变岩土体性质和植草种树等。

2.2.1抗滑方法

抗滑治理滑坡一般分为抗滑桩治理滑坡和抗滑键治理岩质滑坡和危岩两种:

(1)抗滑桩治理滑坡

特点:具有施工方便、工期不受限制、省工省料、对滑坡体(滑动体)扰动小等优点。

适用条件:抗滑桩适用于治理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滑坡,尤其是适用于滑坡体破碎、滑坡床坚硬完整的滑坡。规模小、剩余推力小的滑坡,一般适用钻孔灌注桩(包括微型桩)或钢管桩加固:规模大、剩余推力大的滑坡.一般适用大断面钢筋混凝土挖孔桩加固。

技术要求:由于抗滑桩是通过桩体深入滑坡床岩体内一定深度所获得的桩的抗倾覆力来阻挡滑坡体的下滑推力的,因此要求桩体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埋置深度。桩体深入滑坡床岩体内的埋置深度,一般应为桩长的1/3左右。抗滑桩通常采用截面为方形或圆形的钢筋(轨)混凝土桩或钻孔钢管桩。在平面上,可按梅花形或方格形布置,间距一般为3~5米,深入滑动面(带)以下稳固岩土体中。此外,还有大型方桩,宽度大于2米,深度达20米,为了增强桩的抗滑效果,还可用钢筋混凝土梁(或板)将桩连为一体;也可用锚干或锚索组合成锚拉桩,以增加抗倾覆能力。

(2)抗滑键治理岩质滑坡和危岩

适用条件:抗滑键适用于滑动面清楚、单一以及滑动带软弱及其上下岩体较完整的岩质滑坡和危岩。若滑动面不清楚,或不是单一滑动面,或滑动带上下岩体较软弱破碎,则不适用抗滑键。

技术要求:抗滑键可直接沿滑动带或软弱层打洞,也可以在钻孔内设置(又称为盲桩)。

2.2.2锚固方法

适用条件:锚固主要用于岩质斜坡的抗滑治理。预应力锚索和锚杆的用途很广,几乎适用于各类滑坡、危岩、高边坡的治理。既可用于永久性加固工程,又可用于施工场地的临时加固工程;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其它工程联合使用。

技术要求:常用金属锚杆、钢缆或预应力金属锚杆。通过增大软弱面(带)上的法向压力,来增大其上的抗滑力,提高坡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布置在最高洪水位之上。

2.2.3挡墙方法

拦挡措施包括支档(挡墙等)、拦挡(拦挡沟、拦挡桩、拦挡棚和柔性拦挡网等),可根据崩塌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此处主要介绍挡墙方法:

适用条件:适用于规模小、剩余推力小的滑坡支挡和崩塌滚石拦挡。

类型:按墙体材料分类,有干砌石墙、浆砌石墙、素混凝土墙和钢筋混凝土墙等;按墙体结构分类,有重力挡墙、悬臂式挡墙等。

技术要求:由于挡墙是靠具有一定刚性的墙体的重量和底面摩擦力来阻挡滑坡体下滑推力的,因而其基础一定要设置在滑坡床相对牢固的岩土体上。为了避免挡墙因阻水而增大推力,还需在墙体设置一定数量的排水孔或在墙背后设置育沟。必要时,还可用锚杆挡墙、锚定板,以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2.2.4护坡办法

护坡措施包括:挂网喷浆、格构梁(即格梁)、砌石、土工织物、种草植树等。当斜坡不高时,一般采用挂网喷浆、干砌石、浆砌石护坡,或用浆砌石格构粱。格构粱形状有:拱形、人字形、菱形等。高斜坡和库岸水下斜坡的防护,一般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格构梁。格构梁形状为:正方形或菱形。为了增强护坡效果,可在格构梁交点处设置锚杆;还可在格构梁框内加做干砌石或浆砌石,或者种植草皮。土工织物用于护坡,不仅具有加固作用,还可起到反滤和排水作用。

2.2.5阻排水工程办法

阻排水工程包括地表和地下阻排水工程。

(l)地表阻摊水工程

适用条件:地表阻排水工程,是防治地质灾害常用的措施,尤其适用于地面透水性强、地形相对低洼、汇水面积大的土质滑坡。

技术方法:降雨时,布置在滑坡上缘的截水沟,用于阻拦滑坡外的地表径流,使之不渗入滑坡体内。布置于滑坡体内的排水沟,可以使滑坡体内地表径流尽快排到滑坡体以外,以便减少雨水入渗,避免因地下水位上升过高引起滑坡复活。用混凝土面板铺盖岩行裂缝,用粘土堵塞土体裂缝,整平地面,填平洼地,改水田为旱地,也都能起到阻止或减少地表水入渗的作用。

(2)地下阻排水工程

地下阻排水工程,包括:排水井(孔)、排水平洞(廊道)、阻水帷幕和盲沟等。用于直接排除地下水。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积累。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得到不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ulilw/2945.html


    上一篇:吐鲁番地区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浅谈寺庙火灾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