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改革
截至2018年底,共有29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专业认证协会的认证,许多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距离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存在的问题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018版安徽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电子技术课程设计、EDA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软件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电子电路实训、电子电路工艺与调试实训、毕业设计和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基本涵盖了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但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教学体系中专项技能的培养跟不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行业意识、工作创新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实践课程教学过程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上。目前实践课程教学主要依赖于任课教师,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比较重,行业背景和实践能力较浅,导致实践课程教学精力和投入不足。另外,实践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仅依靠理论课程实验室中的实验箱完成,极大限制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展。对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训练的不足,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脱节,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已设立部分企业实习基地,但由于缺乏与企业之间的可持续合作循环,所以企业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较弱,学生的实习效果很一般。
实践课程考核方法
目前的实践课程考核中,考核的主体是任课教师,学生参与度不足。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实习报考和上机考核两种,这很难全面体现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掌握程度,部分学生停留在应付过关的阶段,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得不到锻炼。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课程培养方案改革根据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需要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各类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践)等。对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DOI:10.19429/j.cnki.cn11-3776/g4.2019.11.031题,包括系统、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等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发;同时,也要考虑诸如经济、环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总学分的20%。安徽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2018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全面贯彻了工程认证办学理念,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与课程考核都有利于大学生对工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问题分析,同时对团队合作、专业沟通、项目管理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形成有效支撑,为实践课程考核改革提供纲领性指导作用。
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资源结构,以个性化教学系统和模式为先导,给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选择机会。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以知识和能力掌握为主;二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三是开放必要的实验环境,安排学生助教,并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三个不同部分,即实践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中学生自发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中,主要让学生查阅资料、制定实践方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确定实践方案,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测试实验工具,激发学生兴趣,解答学生问题。在自主学习阶段,实践教学主要依靠学生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实践进度不作硬性要求,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地点、时间,但要求学生达到个性化实践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能力。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阶段,分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两个部分。学习过程评价即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创新思维性等进行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则着重于实践环节考核结果。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引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力考核,将学生的考勤和作业有机融合,作为平时成绩确定的依据。对主动性强,具有团队意识的学生,其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会增加。在期末考核时,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所承担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的考核内容。将动手能力和笔试(机试)结合,让各种考核题型的设计与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匹配,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综合性题目,确保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最终的实践成绩由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意思、纪律性、动手能力和综合性测试等指标点构成。部分实践课程,如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增加学生答辩环节,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结论
在新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须紧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坚持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产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建设支撑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郭来功 蔡俊 欧阳名三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ngyongdianzilw/212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