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唯物史观视域下生态需要的本质和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8-11-28   |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生态需要是在“自然—社会”系统中产生的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性需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逻辑的宰制,生态需要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在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普惠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

世界哲学

  《世界哲学》1956年创刊,1959年即因政治原因停刊,改出不定期的《哲学资料》和《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资料》(均为内部发行)。1962年两个资料合并,继续以《世界哲学》为名由商务印书馆内部发行。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再度停刊。1978年《哲学译丛》复刊后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出版,1986年改由哲学研究杂志社出版。

  人的需要是全面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态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这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需要的本质

  生态需要就是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换言之,生态需要是“人类对环境的一切需要的总和,即从环境里开采资源的需要和废物返回环境的需要的总和”[2]。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认识生态需要:

  第一,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总体需要的有机内容。人是以全面的方式把握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对自然的需要也具有无限性和广泛性。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自然,而且这种依赖关系是在劳动中发生、实现的。在劳动中,必然生发出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需要,这是由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和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决定的。只有满足了生态需要,人类才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开展正常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需要是人的生活和人类历史中的基本需要,它表征的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稳定、和谐、美丽、富足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人类的生态需要和物质需要是辩证互补的关系。生态需要和物质需要都是社会化人类对自然产生的基本需要。物质需要是人类对自然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需要,它主要体现在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需求。而生态需要则是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它具体表现为对干净的空气、纯净的水、绿色的食品、优雅宜人的生活空间、风景秀美的自然景观等方面的需求。实际上,物质需要和生态需要都是人类总体需要的不同向度。一方面,不能脱离物质需要空谈生态需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物质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人类在实践中不能仅仅地局限于物质需要的满足,而缺少生态维度的关注和反省,那样很快就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而且会走到寅吃卯粮、山穷水尽的地步。总之,物质需要解决的是人“取之于自然”和“自然用之于人”的问题,而生态需要则是要保证这种“取”和“用”适度、有序、合理,从而實现实践永续、天人和谐。

  第三,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方面的基本任务。实际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是最具普遍性的人民福祉。

  总之,生态需要并不是单纯的物质需要和自然需要,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实践活动建构的“自然—社会”系统中产生的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性需要。

  二、资本逻辑宰制下生态需要的异化

  当前,人类社会还处在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总体进程中。在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的宰制下,人的生态需要成了一种异化的存在。“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3]在这样的条件下,必然造成人的生态需要的全面异化。

  第一,资本主义产品成本的形成机制,决定着资本对自然破坏的必然性。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在计算产品成本时,资本家只把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计算在内,而实际上参加生产但又不是通过商品交换得来的自然物质和自然力,却被排除在产品成本之外。实际上,“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4]58。这里的自然物质,既包括通过商品交换购买的生产资料,也包括自然无偿馈赠的丰富资源和自然力。这就意味着有些自然资源虽然参加了生产过程,但却是不费分文获得的。这种资本主义产品成本的形成方式,必然造成对自然的漠视和滥用。“实际上,‘开采’资源——获取它们的价值而不考虑对未来生产率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5]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必然以极其庞大的规模和力度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样全社会生态需要的满足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资本主义降低生产成本的动机,必然造成劳动者生态需要的异化。对资本家来说,生产过程中的节约就是产品成本的节约。节约了成本,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剩余价值。于是,资本家会想尽一切办法和可能节约生产成本,并不惜以牺牲广大劳动者的生态利益为代价。这样,对工人来说,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这些生活中本来应该享有的东西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想。这种情况,往往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最为严重。“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4]491总之,资本主义生产中对产品成本不择手段的控制和节约,必然造成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生态需要的深度异化。

  第三,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必然加剧生态需要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对剩余价值的无穷追求,必然造成包括消费异化在内的全面的社会异化。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他之所以要不顾一切地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是为了在资本的无限增殖中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从工人的角度来看,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机器的重重重压下,已经变成畸形的、片面的、单向度的人。由于被剥夺了享受高雅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的机会,他只能在夸张甚至是极度的消费中寻求短暂的意义的满足,在感官的享受和刺激中麻痹自己。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商品开始充斥市场,再通过广告等方式人为地制造各种五花八门的需要(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随着工人的工资逐渐增长,他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被激活,于是,高消费在淡化工人阶级反抗意识的同时,也必然造成需要和消费的异化。其实,这里不仅要看到工人和资本家生活上出现的同质化倾向,“而应透过这些数据,看到与所寻求的财富的质相联系的社会差别”[6]。但是,不管高消费背后存在着多么巨大的社会差别,社会在总体上呈现出“消费社会”的表象却是事实。这样,由于高消费造成自然资源的高浪费,由于自然资源的高浪费造成环境的高污染,于是,就在消费的维度形成了加剧生态异化的恶性连锁反应。

  综上所述,生态需要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性和历史暂时性的有力证明。“资本不能修复生态危机是因为其本质就是制造这种危机,显示着‘成长或死’的综合征。”

  [7]可见,只有随着资本逻辑走进尘封的历史,人与自然的生态价值关系才能彻底改变被异化的状况,变成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这只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逐步实现。

  三、普惠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面实现中普惠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

  要把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贯穿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目前,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自然异化和生态异化在全世界蔓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深受其害。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一方面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必须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方式不科学,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态需要的满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生产中要把自然视为人类无机的身体,以合理的、人性的方式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要切实尊重劳动者的尊严和主人翁地位,不断改善广大劳动者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在交换和分配环节,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主体地位,避免因社会收入差距过大而出现两极分化和普遍贫困现象,而普遍的贫困必然会造成经济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在消费领域,要积极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这样才能在思想领域彻底改变资本逻辑所造成的支配、占有、享用自然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在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中确立生态化的消费模式。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有效控制资本逻辑对自然和生态造成的负面效应。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逻辑仍然具有存在的历史空间。因此,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由资本逻辑造成的自然异化和生态异化也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基层劳动者的生态需要,就必须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層面对资本逻辑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适度的抑制和制约。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开发机制,避免因自然“不费资本分文”而造成的滥采滥伐和环境破坏现象,并有效处罚和惩治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运用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做好环境治理、劳动保护、劳动者福利等方面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切实改善广大劳动者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环境和条件,还要注意倾听人民的呼声,关注并理解人民的关切,实现人民在生态需要方面的合理诉求。当然,从长远来看,要真正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较高层次上满足人的生态需要,还是要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要普惠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必须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有效控制资本逻辑造成的自然异化和生态异化,并在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需要满足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3.

  [2] E.戈德史密斯.生存的蓝图[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2.

  [3]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

  [4]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5]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36.

  [6]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4.

  [7] 乔尔·科威尔.自然的敌人——资本主义的终结还是世界的毁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19805.html


    上一篇:老庄人生哲学有何价值
    下一篇:法家思想形成的知识社会学逻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