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特色政治词句英译

发布时间:2020-04-27   |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外宣翻译在对外传播国家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话语权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质量的优劣将影响国外受众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印象。译者在处理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词句时,以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作为指导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在“中国英语”与“靠近读者”之间作出选择,力求译文准确、严谨,实现外宣翻译的价值。

特色政治词句英译

  [关键词]外宣翻译;中国特色;政治词句;英译

  一、解读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指将对外宣传材料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种,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外宣翻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涵盖了所有汉译英活动,后者则主要针对政府文件公告、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料、新闻媒体报道等方面的翻译。对提倡“共同发展”、日益开放的中国而言,对外宣传是对外塑造、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对提升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而外宣翻译则在其中起着关键的桥梁作用。通过外宣翻译向世界展示中国,“努力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1]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强表示,在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应大力提高外宣翻译水平,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是以外国读者受众为中心,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将源语信息翻译成目的语的一种翻译实践,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翻译,外宣翻译更关注目标受众和信息传达,相对弱化意境、神韵、修辞等因素,兼顾了真实性、灵活性与严谨性,体现了政治性与时代性。因此译者在从事外宣翻译时,必须关注逻辑与事实,确保译文内容准确无误、文字简洁明了,并考虑到译文对读者意识形态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力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原文的精髓与思想,从而起到文本的呼唤作用。

  (二)外宣翻译的难点

  无论广义或狭义,外宣翻译中的“外”明确了其受众对象是外国人,“宣”揭示了其本质意义是信息传播。其难点在于,译者不仅要完成语种之间语言文字的转换,还要跨越文化思维障碍。鉴于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间的巨大差异,外宣翻译无疑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若处理不当,将有可能影响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左右其对中国的印象。“在外宣翻译中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与受众之间建立起‘认同’,是改善外宣翻译的根本”,[2]这要求译者不断巩固自身语言基础、扩大知识面外,还需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熟悉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注意比较、分析中外语言与文化差异,确保译文信息正确、语法无误和通顺易懂。

  (三)外宣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ChinaEnglish)”一词最早由复旦大学教授葛传槼提出,[3]是指“以规范的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文化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行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和语篇”,[4]有别于暗含贬义的中式英语(ChineseEnglish)或汉式英语(SinicizedEnglish)。[5]“中式英语”仅是机械化地将汉语转换成英语,汉语痕迹明显,往往存在用词或语法错误,而“中国英语”在用词和语法上则皆为正确,只是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并不影响国外受众的阅读与理解,甚至能引起其对汉语或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涉及中国题材的文章中,“中国英语”的出现无可避免,这是由于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在现有的英语词汇中难以找到对应词或恰当的表达,只能用其他词汇借代或用新型混合词汇来表示,如,音译:pu-tonghua,renminbi,guanxi,fengshui,maotai,jiaozi等;借译:OneChinaPolicy,papertiger,ironricebowl,BeijingOpera等;四字成语:Effortshalved,resultdouble等;平行结构:Afallinapit,againinawit等。可见,“中国英语”是表达中国社会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其以规范英语为基础,尽管不为英语国家受众所惯用,但能进入英语交际且不受母语干扰,并随着其使用的普及而进一步丰富、发展英语和世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二、中国特色政治词句英译策略研究

  国家层面的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信息共享与思想交流活动,是国家形象在国际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和自我构建方式,概括而言,就是中国事物、外语表达,中国内容、国际传播,中国形象、国际构建。作为对外构建国家形象、宣传政治主张的手段,外宣翻译离不开与政治因素的关联,常见范畴之一便是中国特色政治词句翻译,译者往往需要在保留中国特色和让国外受众读通弄懂之间作出衡量与取舍。

  (一)异化策略下的“中国英语”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6]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突出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现象。以韦努蒂为代表的“异化派”主张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既丰富了目的语文化的内涵,也使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样化。他们认为,读者中不乏有人欲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相信读者能通过理解和想象领略异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当今形势下,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建立、巩固中国的对外话语权。因此,在语法、结构、逻辑等条件允许下,译者可优先考虑异化策略,如,精准扶贫(targetedpovertyallevi-ation)、高质量发展(high-qualitydevelopment)、共有产权住房(homeswithsharedownership)、新型城镇化(newmodel/typeofurbanization),文化市场、文化贸易(culturalmarket,Culturaltrade),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ThePartyasleaders,thepeopleasmasters,law-basedgovernance),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Party’sbasictheory,line,programandexperience),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broadenourpath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二)归化策略下的“靠近读者”

  归化基于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体现了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此策略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以原作及原作作者为出发点,尽量呈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同时,还要顾及译文读者,充分考虑其语言习惯与文化,尽可能向其靠近,确保译文被读者所理解与接受。译界专家黄友义曾提出外宣“三贴近”原则,认为译者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7]对外宣译者而言,“国际视野很多时候就意味着要了解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读者的心理、心态”。[8]当译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内容与思想时,或读者因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原因难以理解译文时,译者应摈弃异化策略而采取归化策略。例1这次减税,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引出“放水养鱼”一概念。“放水养鱼”与渔业无任何关系,而是比喻若要发展某项事业就得有投入,并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以实现个人、集体、国家等多方面收益。此处意即,政府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以此协调、保障企业利益,建议译为“accommodatingthein-terestsofcompanies”。例2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这是国家领导人针对政商关系对企业的承诺,指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依法作出的规划、行政决定等不得随意改变,杜绝往届政府和部门的承诺或优惠政策不兑现的现象。此“账”非彼“账”,与西方人认为的“account”或“debt”等无关,是指官员对人民、对企业作出的承诺,因此参考译文为:“Newofficialsmustcontinuetomeetthecom-mitmentundertakenbytheirpredecessors.”例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加大“破、立、降”力度。2018年,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若仅按字面之意进行翻译,国外受众必定无法理解何为“break”“establish”“drop”,此译法严重曲解了原文之意。实际上,“破”,指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立”,指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降”,则指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涉企收费,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基于此解释,可译为:“Westrengthenedworktocutineffectivesup-ply,fosternewgrowthdrivers,andreducecosts.”相近例子还有“‘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三、结语

  外宣翻译是跨国家、跨语言与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受众理解、领会源语所传达的内容与精神,引起或呼唤受众的阅读兴趣,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译者在处理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时,无论选择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皆应明确外宣翻译的规律与特点,对比中外语言特点与文化差异,把握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力求翻译无误、到位,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政策方针、发展情况、文化底蕴及其他客观信息。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J].上海翻译,2012,(2).

  [2]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

  [3]葛传槼.漫谈由英译汉问题[J].中国翻译,1980,(2).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8).

  [5]Hedeyuan,LiD.LanguageAttitudesandLinguisticFeaturesinthe“ChinaEnglish”Debate[J].WorldEnglishes,2009,(1).

  [6]VenutiL.StrategiesofTranslation[M]//BakerM,SaldanhaG.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1.

  [7]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8]朱义华.外宣翻译的新时代、新话语与新思路———黄友义先生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9,(1).

  作者:莫竞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21533.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作用
    下一篇:应用文写作哲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