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31   |  所属分类: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新世纪以来,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这其中最重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就业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对办学主体而言,必须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及其就业市场的特点,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转变教学观念,精选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加大实践、实训的教学力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力,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与发展。

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力;教育教学改革

  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聚焦的热点对象,百度上的相关网页高达39700000个。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本科生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大学本科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这样的状态既与国际经济持续衰退、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编制压缩、往届毕业生的挤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力不强密不可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是一个摆在办学主体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本文拟以近三年湖南某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就业毕业生为考察对象,试图从就业主体自身寻找突破口,从毕业生就业力分析切入,探讨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问题。

  一考察调研基本情况

  何为就业力?国内外学界有不同的解读。从毕业生能力结构来看,毕业生就业力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转化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既是毕业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因此,笔者以湖南某高校2016届、2017届、2018届已就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作为考察调研对象,采用纸质问卷、网络联系、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围绕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就业力开展了调查研究。以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向已就业毕业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0份,回收率为90%;实地走访用人单位265家,其中学校150所,占走访用人单位56.6%,机关、企业、文化公司109家,占走访用人单位41.1%,新闻媒体6家,占走访用人单位2.3%。笔者收集到了关于湖南某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力的相关数据,并对之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考察调研基本结果与分析

  调查与走访结果表明,近3年,湖南某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上保持在91%以上,但逐年缓慢下降。从下降的幅度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谈不上是热门专业,也不属于绝对的冷门专业,而是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依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具体情况见表1。从毕业生去向上说,毕业生就业去向较为多元。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依然以学校为主,兼及企业、机关、文化、媒体等部门,个别毕业生选择了进一步深造和自主择业。同时,我们还看到,学校吸纳毕业生的比重逐年下降,企业、媒体、文化公司、行政部门等接收比例、自主择业率和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体情况见表2。就用人单位的评价而言,毕业生的表现和能力等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在走访265家用人单位中,98%的用人单位反映湖南某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好,呈现出朴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踏实、勤奋、积极向上工作精神,坚守职业道德,严守职业规范,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经过3至5年的实践锻炼,毕业生在工作上能够独当一面,并有可能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从毕业生反馈信息来讲,毕业生基本认可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问卷显示,90%的毕业生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影响较大,大学四年时间系统地接受大学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文学类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上分析看来,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日趋增加的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状况相对冷门专业比较平稳,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综合能力、服从安排、内在发展潜能,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表现认可度高,毕业生也基本认同办学主体努力提升学生就业力的做法和措施。然而,问卷与走访情况显示,3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过于片面、过于挑剔,高不成低不就,15%的用人单位对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不十分满意。在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中,2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笔者从毕业生的问卷和谈话中还发现,1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数据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写作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需要,它考验着毕业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各种语言要素的整体掌握能力。在回收540份有效问卷中,3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写作技能。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无论是学校、机关还是企业、公司,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专业能力是文章写作能力,能说会写才能体现自己的专业特长,秘书等文职员看似饱和,其实优秀的文字综合能力强的秘书却十分稀缺。

  (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涵养

  新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且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人品素养、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挑战。访谈中,衡阳某民办中学校长说:“我们单位招聘人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人品,因为如果教职员工心浮气躁,没有良好的品质,就会很容易在行为上出差错,会给学校带来风险,但一个品质优良的人即使在参加工作前没有很高的能力,我们也可以慢慢培养,积累经验。”20%受访的用人单位反映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面相对较为狭窄,素质不够全面。衡阳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只具有纯文学知识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要求的文职文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而且更要具备组织管理、活动策划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29.4%的毕业生在问卷中表示自己的组织管理与社交协调能力明显存在不足。

  (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考察调研的情况看,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增加过高成本培训新员工,因此,90%以上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实践活动经验,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要强、操作能力要强、要能够短时期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与其他同类型的毕业生相比,只有6.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比较有优势。毕业生普遍反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凸显了人文性,淡化了应用性、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力?笔者从考察调研中发现,除毕业生自身的努力、积极参与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之外,办学主体同样肩负着提升大学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力的重任。

  (一)重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去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它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既要遵循《国家标准》,又要立足于地域性、师范性的实际,既要考虑汉语言文学基础学科特点,又要兼及地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创业就业的导向,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培养目标上,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地方实际,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基础教育人才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就业能力为导向来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应用性,凸显特色化。其课程可由公共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构成,各占总课时比例的20%、60%、20%。公共教育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教育课程涵盖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除了《国家标准》规定的“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1]等8门不能替换的课程外,还应包括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中国语文教育史等培养基础教育语文师资的特色课程,这些专业必修课程可占专业课总课时的80%。此外,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规划,量身打造公文写作、策划书写作、文案写作、广告脚本写作、管理学、公关礼仪、社会心理学、秘书概论、新闻采编、中文信息处理等专业选修课,重视专业选修课与产业对接。这些课程可占专业课总课时的20%,但每门课时不必太多。实践课程既包括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实训项目,也包括三下乡、课外科技创新等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专业必修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供基础支持,专业选修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内外兼修、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融合,并使之成为能够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多元多样、复合集成的“T”字型人才。

  (二)精选教学内容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习总书记这一科学论断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精选教学内容提供了行动指南。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正确分析文学思潮、文学现象与语言现象,阐释文学经典内容与审美精神,挖掘课程的人文性与思想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升学生“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3]。同时,教师要将学科前沿知识、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发展方向以及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力求使他们获取多方面知识,并使之转化为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应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师主体的惯性思维定势严重地影响了改革的彻底性,“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还有一定的市场,“黑板+粉笔+PPT”单一教学手段与“作者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三段式讲述法依然存在。调查结果也表明,我们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陈旧,与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学生心理需求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因此,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落实“四个回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4]以班级授课形式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探究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基于问题或任务式、行动导向式等等教学方法,将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开展知识对话与交流,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延伸教学的时空,引导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和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知识信息,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判断、质疑、改造、灵活运用以及创造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5]。

  (四)强化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非常显著,它对人的精神层面作用与影响是其他实用性专业无法替代的。然而,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共性要求愈来愈高,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当下语境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以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重心,整体性、系统性构建校园与社会、课内与课外、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综合实践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为地方打造文艺品牌、传播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贡献聪明才智,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调查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而言比较广泛,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职业定位上容易产生困惑。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全过程,综合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优势与劣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择业观,明确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不仅如此,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掌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情况,帮助学生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全程地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5.

  [4]武晓伟,雷雅琦.论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大学教学改革[J].社科纵横,2016,(7):170-174.

  [5]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作者:廖杰锋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iyejiaoyulw/21416.html


    上一篇:高职函数教学方法
    下一篇:职业技术院校化工制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