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性化:成人教育的理念
人们寻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自然欣赏;崇尚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情感抒怀;赞叹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气质风韵;期盼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息\";寄望于美学、诗歌、艺术担当起人类精神关怀的支撑体;呼唤人性融于教育,教育充满人性。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物质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市场、消费、人的感官满足在不断强化,而内心的呼唤在挣扎,人们时常反问自己幸福吗?快乐吗?似乎取得\"成就\"就是一种快乐,而所谓的\"成就\"多数是社会功利所体现的那部分,并不是人本身的期许。于是,人就成为一部机器,需要不断生产出功利性的产品,而我们的教育正在成为生产这种\"功利产品\"推波助澜的工具。成人教育更是如此。由于成人学生面临工作和生存的压力,强调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方面的\"生存\"需要成为成人教育的主导思想,因而,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因其有用而倍受教育的关注,而精神信仰及艺术情感等则被视为无用招致教育的冷落。所以,在成人教育世界中,理性的僭越、知识的割裂、生活的遗忘、主体的压抑,致使本应互融互生的成人教育和人性之间相互剥离,引发了成人教育异化与非人性化等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对成人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这一问题重新审视。
一、疏离人性:成人教育走向异端
成人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它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相对忽视人的发展,特别是在物质功利需求导向的现实社会中,人正在渐渐地被\"物化\"。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上,成人教育都远离了人的需要。究其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结果必然使成人教育在实践中失去它在本义上对人引导的作用,反而成为压抑、限制和束缚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手段,疏离了人性。
1.外在因素——社会物欲的膨胀引发了成人教育的功利性
随着工业文明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的丰厚激起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热情和崇拜。身陷招标、聘任、竞争等重重压力,人们往往会在自觉不自觉中丢掉了原本倍值珍重的做人的诚信和善良,做事的高尚和纯洁,教育和人都在偏离自身的轨迹。教育和人都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了\"工具\"。成人教育更是成了人们获取物质利润的工具,很大程度上来说不再是\"为人\"教育,而是\"人为\"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几乎都是根据人们对物质和功利的需要而进行设计和组织的,成人教育演化为知识的投资场所,知识又被分成了不同等级,最\"有用\"的知识就是最能换来金钱的知识。成人教育的作用理所当然就变成了为成人提供快速有效、产生经济利益的实用知识。正如尼采所言,教育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场\",\"人变成为机器\",使人丧失自我和生命本能,听命于知识、听命于金钱、听命于国家、而唯独不听命于他自己[1]。于是,教育不再是\"使之为人\"的教育,而是\"使之为物\"的教育。学校成为批量生产的加工厂,学生成为统一规格的产品——感情冷漠,缺乏个性,必然影响到人的健康而全面的生存和发展。
2.内部因素——知识的价值效用被割裂引发了成人教育的狭隘性
在成人教育中,知识的授受被看做体现成人教育作用的最重要的途径,体现为通过授受使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发生预期变化的验证手段。而知识作为教育的中间环节,其效用性是多方面的:第一,通过某些知识的传授,可以使人获得某些有用的技能;第二,通过某些知识的传授,使人获得学科性知识体系,并形成某些具有基本力量的心智能力;第三,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使人获得关于世界、社会与人的意义框架。知识被认为是提升自我认识和通向澄明和智慧的途径;第四,通过知识的运用,使人获得某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并据此而生活。知识的上述四种价值效用是辩证统一的,但是在现代成人教育的实践取向上,知识的四种价值效用被割裂了[2](P141)。在教育目的上,成人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知识的授受几乎成了成人教育唯一的目标,获得学历和文凭成为衡量成人教育有效性的唯一标准,而对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精神丰富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造成了受教育者\"意义\"世界的缺失。在教育内容上,开着统一的课程和用着统一的课本,立体的社会现实被浓缩为平面的课本内容,人们从课本中只能学到\"何以为生\"的知识,而迷失掉\"为何而生\"的思想启迪。在教育形式上,随普通教育一起被规定在一定的封闭环境中,甚至比普通教育更为严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学生接受着\"快餐式\"的教学,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基本表现为:\"授—受\"的关系、\"领导—被领导\"的关系、\"塑造—被塑造\"的关系。这种主客体控制模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受教育的快乐,而且教师本身也丧失了教学的乐趣。因为,\"教师本身也是疏离的;他在教室中并没有真真实实存在着,他在扮演着一个角色;他完成责任,遵从指示。……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与自己疏离、与教材疏离、与他的学生疏离,慢慢的,便也一定的,教师终于成为客体中的客体,物体中的物体\"[3]。所谓教育\"照料人心魄\"、关注人生的使命就变得越来越黯淡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renjiaoyulw/27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