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住区交通组织方式浅析(13)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低层、多层

1.3

人车局部分流

住区交通的组织方式主要指对住区内部的人行交通和车行交通的关系的处理方式,通过对所调研住区的数据分析得知,住区内部交通系统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人车混行、人车分流、人车局部分流三种形式,如下表:

表1 调研住区的基本概况与交通组织形式

由上表可知,在所调研的10个住区的中,人车混行的占40%,多为早期开发的住区,且以多层、低层住区或占地不大(10公顷)为主;人车分流的占30%,为高层或国家示范工程住区;人车局部分流的占30%,多为综合性住区。

2、交通组织形式具体分析

(1)人车混行

人车混行在我国现有住区发展阶段是一种最常见的住区交通组织体系。住区内车行道分级明确,主干路设计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尽量避免过境车流对小区的干扰。人车混行的组织形式多存在于早期(1990th)规划的住区、中低档多层住区及低层联排公寓或别墅住区中。如调研住区中的昌乐园小区、蓝波湾小区、上海花园小区及空中花园小区等。

其中,昌乐园小区是乌鲁木齐市较早进行小区规划并按照规划实施的住区,内部交通组织采用了人车混行模式,人车共用两个出入口,道路分为小区路和宅间路两级,一条小区主路贯穿整个住区,连接各宅间路。这种人车混行的组织模式在规划初期比较经济适用,车行交通可以直接与入户单元联系,机动车通达性较好。但过多的机动车道将影响住区的环境品质,组团和院落休闲和游憩功能减弱。并且随着住区车辆的增多,势必出现人车争道的尴尬局面。

(2)人车分流

住区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主要强调在住区内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在空间上进行分离,设置两个相对独立的路网系统,允许局部区域或节点交叉。天安名门小区是乌鲁木齐市较早开发的高层住区,车流走在建筑外围,进入各片区的地下车库,步行系统贯穿整个住区。

(3)人车局部分流

人车局部分流是国内最常见的住区交通组织形式,即在住区主要干道人车混行的基础上,将低层级道路(一般为组团路或宅间路)设置成人车分流的专用道。在调研中发现,采用人车局部分流形式的多为综合住区,即综合布置了高层、多层、低层建筑的住区。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是因为综合住区中高层、多层、低层住宅对交通组织形式要求不同,从而就选择较为复合型的人车局部分流模式,如表中的世纪花园、天富名城及东苑群岛小区等。

(4)静态交通组织

住区静态交通组织是指住区内各种交通工具的存放、停驻方式。它以住区的整体道路交通组织及路网模式为基础,与住区动态交通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完整的住区交通系统。一般住区车辆的停放按车种可分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三类。因为在所调查的住区当中,自行车与摩托车交通量极少,基本可以忽略,所以本文着重讨论小汽车的停放处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560.html


上一篇:黑龙江地区松树栽培技术
下一篇:关于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