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防治及对策(2)
三、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维修施工工艺与方法
沥青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与日常养护有关,通过及时、良好的日常养护可有效地减缓路面损坏状况的发展,从结构和使用功能两方面延长路面的寿命。
(一)坑槽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路面基层完好,仅面层有坑槽的维修:对交通量较小的路段在阴雨连绵的季节,无法采用常规方法,也无条件采用合适的材料修补坑槽时,为防止坑槽面积的扩大,可采取临时性的措施对坑槽予以处治,待天气好转后再按规范要求重新修补;若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等使基层破坏而形成坑槽,应先处治基层,再修复面层。
(二)裂缝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在高温季节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处治:将有裂缝的路段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少量沥青(在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再匀撒一层2~5mm的干燥洁净石屑或粗砂,最后用轻型压路机将矿料碾压,同时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对于路面的纵向或横向的裂缝,应按裂缝的宽度按以下步骤分别予以处治:
1.缝宽在5ram以内。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人缝内,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填入干净石屑或粗砂,并捣实;将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砂清除。
2.缝宽在5mm以上。除去已松动的裂缝边缘;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人缝中,捣实。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
3.因沥青性能不好或路面设计使用年限较长、油层老化等原因出现大面积裂缝(包括网裂),此时如基层强度尚好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选用下列维修方法: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封层厚度宜为3~6mm;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或先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后,再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改性沥青薄层罩面;单层沥青表处。
1.缝宽在5ram以内。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人缝内,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填入干净石屑或粗砂,并捣实;将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砂清除。
2.缝宽在5mm以上。除去已松动的裂缝边缘;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人缝中,捣实。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
3.因沥青性能不好或路面设计使用年限较长、油层老化等原因出现大面积裂缝(包括网裂),此时如基层强度尚好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选用下列维修方法: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封层厚度宜为3~6mm;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或先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后,再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改性沥青薄层罩面;单层沥青表处。
4.由于土基、基层强度不足或路基翻浆等引起的严重龟裂,应先处治好基层后再重新作面层。
(三)壅包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1.属于施工时操作不慎将沥青漏洒在路面上形成的壅包,将壅包除去即可。
2.已趋于稳定的轻微壅包,应将壅包用机械刨削或人工挖除。如果除去壅包后,路表不够平整,应予以处治。
3.因面层沥青用量过多或细集料集中而产生较严重壅包,或路面连续多次出现壅包且面积较大,但路面基层仍属稳定,则应用机械或人工将壅包全部除去,并低于路表面约lOmm。扫尽碎屑、杂物及粉尘后用热沥青混合料重作面层。
4.因基层局部含水量过大,使面层与基层间结合不良而被推移变形造成的壅包,应把壅包连同面层挖除,将水分晾晒干,或用水稳定性较好的材料更换已变形的基层,再重作面层。
5.由于基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定性不好,使基层松软而导致的壅包,应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如土基中含有淤泥,还应将淤泥彻底挖除,换填新料并夯实。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潮湿路段,应采取措施引出地下水并在基层下面加铺水稳定性好的材料,最后重作面层。
(四)沉陷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1.因路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局部路面沉陷,若土基和基层已经密实稳定,不再继续下沉,可只修补面层。并根据路面的破损状况分别采取下列处治措施:路面略有下沉,无破损或仅有少量轻微裂缝,可在沉陷处喷洒或涂刷粘层沥青,再用沥青混合料将沉陷部分填补,并压实平整;因路基沉陷导致路面破损严重,矿料已松动、脱落形成坑槽的,应按照坑槽的维修方法予以处治。
2.因土基或基层结构遭到破坏而引起路面沉陷,应先处治基层后再做面层。
3.桥涵台背因填土不实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可视情况选择以下处理方法:挖除沥青面层,在沉陷的部分加铺基层后重新作面层;对于台背填土密实度不够的,应重新作压实处理,台背死角处的压实宜采用夯实机械;对含水量和空隙比均较大的软基或含有有机物质的粘性土层,宜采用换土处理。换土深度应视软层厚度而定。换填材料首先应选择强度高、透水性好的材料,如碎石土、卵砾土、中粗砂及强度较高的工业废渣,且要求集配合理,再采用注浆加固处理。
(五)车辙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1.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如果已经稳定,可将凸出的部分切削,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再找平、压实。
2.因面层与基层间有不稳定的夹层而形成的车辙,应将面层挖除,清除夹层后,重作面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3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