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评析(2)
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美国从60年代开始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70年代意见相对集中。1970年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在其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定义。[1]1972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提出了较权威的定义[2];1977年AECT将其定义正式文献化[3]。与此同时,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也在形成。以1987年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最具代表性。
这个时期,其他国家也都开展了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教育技术学从此创立。
1.电化教育阶段(1978年以前)
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至今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仍设电化教育司。1936年教育界人士讨论确定了\"电化教育\"名称,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日〕西本三十二著、金溟若译的《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一书。1937年,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我国学者陈友松著述的第一本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1938年金陵大学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1945年,苏州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电化教育系。1947年,北平师范学院建立直观教育馆。194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杜维涛译戴尔的名著《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于当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由留美电化教育专家萧树滋任管理科科长。1951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由萧树滋主讲。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电化教育馆\"。而后三年的经济困难和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化教育未能很快发展。
2.定义、内涵探讨阶段(1978-1987年)
(1)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在我国,真正进行电化教育讨论是从1982年开始的。1984-1986年这一讨论进入高峰期。讨论的议题是:要不要改名称?改作什么?大致有如下的主张:一是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二是认为应改为\"教育技术\"。经过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本质上与国外的教育技术是相同的,两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去控制教育过程,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
这场讨论后,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而在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4]。
(2)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在讨论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时,也交织着对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当然这种探讨大多数是与电化教育作比较进行的[5]。分别从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学的方法等这些方面来探讨教育技术的定义、内涵。在涉及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表述时,又大多是介绍西方国家的。
(3)教育技术本质的争鸣。教育技术本质,是一个涉及教育技术内涵又涉及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科学中的地位和归属的问题。什么是教育技术的本质?大致有下面几种观点:
一是工具说。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所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只是一种辅助作用。二是方式说。认为教育技术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所涉及的是教育的某个部分,而不是教育领域全部。它并没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只是采用新的形式传递教育内容。三是要素说。持这种观点者主要依据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海涅克的\"三P\"(products、process、planning)结构论。教育技术在如下三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要素:在手段和工具上;在解决实际教学任务过程中;在媒体因素、人的因素构成的人-物-人关系系统内。
3.学科体系形成阶段(1987年至今)
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基于三个原因:国外教育技术学的介绍与借鉴;我国在80年代中期对教育技术学有关理论方面的系统探讨;198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
教育技术学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学的方法论精华,使教育技术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完善了它的理论体系。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初步成就
因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笔者只能根据有关的资料,谈自己认为应视为的\"成就\"。
1.教育技术实现机制认识的提高[6]
基础技术的不断积累是教育技术孕育的物质条件。教育的本质规定了它不是物质技术的直接生产部门,因而教育技术不是其他物质技术的先导;相反,物化的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转向和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jishulw/29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