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评析(5)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教育技术: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应用科学属性\"论认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应用学科,这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从本质上说,\"技术\"就意味着应用,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科学中属方法论层次的应用学科。教育技术学并没有独创自己的理论,而是从一系列相关学科中获取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在整个教育科学中不是提出问题,而只是解决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育技术的概念尚处在消化和吸收阶段

美国在1977年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认为,教育技术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表现形式是所有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与(或)选择与(或)使用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分为信息、人员、材料、设备、技巧和环境。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称为教育开发职能,它包括研究与理论、设计、制作、评价与选择、供应、使用与推行等项。对其中某项或多项职能进行指导或协调的过程称为教育管理职能,它包括组织管理和人员管理。教育技术领域由四个方面组成: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和教育管理职能。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尚处在起步阶段。从发达国家\"拿来\"已有的理论是可以理解的。

万嘉若在《现代教育技术学》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教育技术探讨怎样在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视听教具和其他媒体,以获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与AECT定义比较,它主要突出了学习资源,并且定义的范围窄小一些。

尹俊华在《教育技术学导论》中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应用科学技术的观点、概念、方法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方法、手段和方法论的一门交叉科学。它以教育科学的教授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定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系统方法理论在假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其基本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教学中应用的技术手段,即各种媒体(硬件及软件)和它的理论、设计制作技术、开发应用;一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方法、教育管理技术和教育技术学本身的研究方法。

该定义突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效果、优化教育过程,框定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描述了技术的特性,阐述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但定义是螺旋式地展开叙述的,显得不简明。同时也没有超出AECT定义的领域,只在表述上避免了与AECT定义用词的重复。

4.教育技术学中专业术语不确定

专业术语的界定准确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教育技术学中,常常出现专门术语使用不准确和混淆使用的情况。\"教育技术学\"与\"教育技术\"这一对专业术语从表面上看当然好理解,但到了具体领域,教育技术学与教育技术便经常混淆使用。我们见到这方面的文章和论著常常会出现这一问题,甚至在笔者这一文章里也难免有这一现象存在。虽然作者都会注意区别它们,然而,由于这门学科本身的不成熟,混淆也就很难避免。

再如\"教学技术\"与\"教育技术\"。由于教育技术学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较重视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概念的作用上,常把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混为一谈,谈到的教学技术常常也用教育技术替代,当然逻辑上没有问题,但严格的界定后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如下:

教育技术是研究\"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而教学技术则仅研究\"有目的的,受到控制的\"学习情境。\"有目的\"是指学习由他人预先确定,\"受控制\"是指学习者行为受其他人决定和操纵。

教育技术使用所有\"设计(或选择)的与使用的\"学习资源,而教学技术使用预先设计的教学系统,教学系统仅是学习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5.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AECT定义中,教育技术作为一门专业,阐述专业队伍成员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标准。

专业化是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化。教育技术学的范围大,相关学科多,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且与新兴系统科学密切相连。而我国目前教育技术学的专业队伍主要是两大来源:一是从教育专业分化出一部分,二是从电化教育学与计算机专业的队伍中转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前者的教育理论知识厚实而自然科学修养薄弱,后者出于习惯和专长对媒体的研究多,两者又都可能缺少对系统科学的研究。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些文章和论著谈及系统方法时常有割裂的感觉。并没有将系统方法与教育技术的领域研究融为一体,有隔靴搔痒之嫌。虽然我们反对教育技术中的物理学观念、工程学观念、但也不能缺少这些知识。不然又怎样谈得上深入研究呢?!

注释:

[1]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2][3]张祖忻编著《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4][7]南国农:《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电化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jishulw/2905.html


上一篇:技工类中职生自律性人格与班主任16PF人格的逐步回归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