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城镇化发展论文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7)

发布时间:2016-01-07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原因分析

1.产业技术结构传统化。农业在相当一部分地区还以手工技术为主。长沙的城市工业产值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速度和比重增长很快,但产业技术水平的相应升级却比较缓慢;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小,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很缓慢,许多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于其它省份,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根据长沙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工业企业专业生产设备达到省级水平的仅占26.1%.产业技术结构传统化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使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人口增长缓慢,大量人口滞留于农业和农村。

2.产业技术层次趋同化。产业技术趋同的重要表现是重技术引进、轻技术创新。长沙自主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弱。在长沙的技术引进中,多数是引进成套设备,软件技术引进比重低,造成对其它省份专业公司或者国外企业的进一步依赖。同时中国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匹配不足,引进了较高水平的技术设备,安装到生产线上后即告一段落,不再进行相应的消化、吸收、改进和创新研究,导致长沙的产业技术水平总是落后于其它省份,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城市产业技术层次趋同化导致产业技术体系扩展和升级缓慢,一方面大大弱化了产业对人口的积聚效应,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城市体系的扩展和城市群落化、集群化的进程。

3.乡镇产业技术低级化。大多数的乡镇工业企业是通过1980年前后接收大批城市工业淘汰的技术设备而起步的。尽管在利润增长和市场竞争条件下技术水平也在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很低,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技术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此外,乡镇企业规模小且布局分散,是名副其实的“乡村工业”.这些都不利于人口集聚,抑制了城市化进程。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的不均衡发展也是长沙市城市化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经济的增长必须是以第三产业的加快增长的标志,但长沙市的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了很大的调整,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慢于第二产业的发展。

四、推进长沙市农村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与新型工业化相同步,长沙正处于新型城市化的早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城市化的路径,事关长远发展大局。2008年,长沙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繁荣创新文明和谐新长沙”的战略目标;2009年初,长沙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又将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概述为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这都为长沙新型城市化的目标定位提供了重要指南。具体而言就是要把长沙建设成为引领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撬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支撑点、带动湖南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极、助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源。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统筹城乡发展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长沙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都不算大。城市发展空间不足,这已经成为长沙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绊脚石”.因此,应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1.要扩大城市人口容量。突破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放开城镇入户门槛,统一落户标准和迁移条件,改革依附于户籍管理制度上的城乡差别政策,建立城乡统一、迁徙自由、以身份证管理为中心的户籍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全面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与现行城镇制度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五项保险市级统筹。以深入推进创业富民为契机,进一步放宽外来人口来长落户条件,把长沙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向往的创业之都。对大中专毕业生可以实行“先落户后就业”、对技工人才可以实行“边落户边就业”.尤其是对具有强烈离农愿望、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并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要从就业服务、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支持他们转化成为市民,共享城市建设和发展成果。

2.要致力发展周边城镇,发挥城市化进程的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长沙市五区城市化率已接近100%.

因此,下阶段的上作中心应该转移到大力促进三县一市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以县域区域为中心的小城镇群建设。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积极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心建制镇,可以使城市成长形成梯次。首先,小城镇建设可以成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支撑点和基地,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发展二、三产业的载体,从而发挥出其作为中心城区与广大农村联接传导的角色作用。其次,合理布局发展小城镇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与发展非农产业紧密结合,为非农产业发展服务。能更好地发挥城镇功能的聚集、带动、辐射效益,特别是重点依靠和发展提升现有的小规模县城以及有一定基础规模的中心城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有助于形成中心城区和县域中心以及小城镇的比例协调、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省会城市体系。再次,小城镇建设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不一,有利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体现人文风格。目前,星沙、望城、宁乡三个巨星城应当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有益于实现新型城市化由“单点单核”发展向“多点多核”发展转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16806.html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发表高校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下一篇:地域文化论文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