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本土文化如何开展小学品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9-12-18   |  所属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积极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确保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茁壮成长,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培育的契合点,促进品德教育的开展。文章以广州西关文化为例,探讨本土文化与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实施路径,提出借助本土文化丰富德育教材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文化体验、家校合力提升教育成效等方法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本土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

本土文化如何开展小学品德教育

  关键词:西关文化;小学品德素养;培育方法

  文化是某个地区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软实力是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得以展现的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当代文化彼此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公众喜闻乐见且参与度高的方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超越国度、跨越时空的极具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播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传统文化创新成果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这也为小学品德素养培育指明了方向。本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其与小学品德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极具价值,本文以广州西关文化为切入点,提出“课内结合西关文化、课外体验西关文化、家校融合西关文化”等方法,寻找小学品德素养培育与西关文化的契合点,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西关文化渗透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一、魅力西关,丰富品德教育素材

  广州西关别名荔湾,过去称作“西关”,因区内有“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明清之际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一口通商”政策,快速发展成为广州贸易中心,又因经济繁荣、人口众多,为文化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演变为最地道且具特色的广州文化。西关依靠自身优势成了广州贸易活动核心场所之一,“怀远驿”和“十三行”的出现标志着西关商贸活动已发展至繁荣顶峰,且慢慢变成广州经济、社会与文化中心,而贸易活动又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关文化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是商贸文化。西关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当地民众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均较过去有了巨大变化,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建筑文化方面。如西关大屋体现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广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价值,沙面欧式建筑与民国时期兴起的骑楼建筑见证了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中西文化的交融。“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繁华的街市、浓厚的商业氛围又促成了西关饮食业的极大发展,众多老字号形成,品种多样的西关小吃流传至今,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经济繁荣带动艺术发展,“八和会馆”在西关成立,粤剧名伶落脚居住,成就了西关风格独特的粤剧文化。除商贸、建筑、饮食、粤剧之外,更有服饰、报业、花街等,共同汇聚成多元、开放、兼容的西关文化,这些均可成为小学品德素养培育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二、立足课内,充分展示西关文化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宝源小学(以下简称“宝源小学”)地处西关,学生大多是西关本地人,但他们对于西关文化知之甚少,部分学生甚至已经不会说广州方言。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首先立足课内,积极拓展课内德育资源,开展文化活动,如“传承西关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召开“西关文化”主题班会,并将班会主题内容细化为西关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水乡文化;邀请广州粤剧院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粤剧,感受粤剧魅力;邀请广州最年轻的“粤语讲古”非遗传承人彭嘉志为学生“讲古”;开展西关文化实地调研活动,学生撰写了西关文化调查报告,制作西关建筑文化、水乡文化、商业文化宣传海报,并搜集西关大屋、陈家祠等建筑的特色文化资料,制作成PPT在班会上展示。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西关文化活动的展开,学生对西关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勾勒出西关文化的形象,也感悟了西关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了对西关地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学生的品德素养也得到培育。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性、形象化、开放性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学校提升教育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品德素养培育过程中,笔者认为可结合学科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展示西关大屋、陈家祠、“十三行”等特色文化建筑,将西关文化全方位融入德育,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品德素养。

  三、课外体验,亲身感受西关文化

  在小学品德素养培育中,如果仅靠课内文化内容讲解,很难为学生提供关于西关文化的感性体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家乡文化之美,也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浸润西关文化,增进学生对西关文化的感性体验。例如,可利用传统节日,充分挖掘节日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弘扬西关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又如,在实践活动中,可先以口头表述的形式为学生描述西关文化,在学生对西关文化有了基本认识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西关研究社团,除了每周参加学校社团课外,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前往西关文化发源地开展实地考察探究。利用各种实践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西关文化探寻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成长。例如,探访西关骑楼、参观恩宁路西关铜艺店;参观粤剧博物馆领悟粤剧的博大精深;参观“十三行”,让学生了解西关商业历史;游览陈家祠,让学生了解西关文化脉络;参观西关大屋,让学生感受昔日西关建筑的辉煌成就等。学生在西关文化体验活动中获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自身的品德素养,也在心中埋下了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种子。

  四、家校融合,协助增强教育实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品德教育以其系统性可以较为全面地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发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得到教师百分百的关注,父母却能够在家庭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借助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与家庭协作,实施家校共育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切实保障品德素养培养实效。例如,在借助西关文化促进学生品德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执教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家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笔者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邀请该家长进课堂为学生讲述西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文化,他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广府铜文化的复兴之路,还带来一些铜器,帮助学生近距离了解铜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感知打铜人的坚守精神和传承作为,深切感受到铜文化及其制品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小学德育中借助本土西关文化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实现学生与西关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对西关文化有了深入了解,还自觉地接受了西关文化的熏陶,西关人的创新、包容、诚信、睿智,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品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火平.发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研究[J].成才之路,2017,(22).

  [2]赖鑫,周革,等.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作者:朱丽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21038.html


    上一篇:教育与幸福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