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摘要:探讨了了创精品工程施工的一系列工艺新技术,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精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字:精品工程 施工 质量 控制措施内容
由厦门武夷嘉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房的厦门武夷嘉园群体住宅,以A-G七座高层住宅组成半合围中庭式花园,11至18层的框剪结构,32.8至54.3m的檐口高度,以及5089 平米的总建筑面积。该工程由福建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由厦门员工当新市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由我公司施工总承包。签订合同时明确要求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并将它作为争创鲁班奖的重点项目。本人负责现场施工。为保证齐精品工程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较多的质量控制措施。现就此为例,进行探讨。
一. 抓好管理,为创精品工程打基础
(一) 重视施工组织设计及图纸的自审与会审
作为前期工作,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质量管理上有着根本性影响,因此,我们从编制的光度及深度入手,加强了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以、预控能力以及技术在施工上的指导力度。同时,又加强了图纸设计的自审和会审,要求各部门先对施工图进行自审,再综合会审,这能够有效地在施工前解决影响使用的问题。
(二)力抓原材料及设备的质量
重视原材料以及设备的的进货问题,对土建、水电、通风工程材料进行市场调查,并严格执行ISO9000所要求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规定,只向合格的材料供应商订货;所有原材料都具备出厂合格证,并按规定对进厂材料做好见证取样,并送检复检,绝不采用不合格材料。
(三) 重视技术交底,按施工样板制严格执行
向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及工人关于工程的设计意图、要求、特点、应注意技术问题及制定的方案、措施等进行详细交底,明确各自任务。
(四)把关质量验收,加强控制力度
我们设定了高于国家所要求的项目质量标准,并且提高质量检查频率,并进行全数检查,一经发现问题就及时整改。在工程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自检、互检及交接检,有效控制施工质量,一次合格率到底100%。
(五)协调配合土建及安装等各专业
单位工程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土建与水电、通风空调及智能建筑安装等各个专业的协调管理。施工前期,土建与安装人员共同审核施工图纸,找出问题并解决。施工期内,召开土建与安装各个专业的工程协调会议,促进各个专业协调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2 做好关键工序质量保证
(一) 主体结构质量保证
工程一开始,项目部就关于钢筋、模板以及砼等重要工序制定了严格的质量达标标准。根据省级RJGF(闽)—06—97《高层建筑框剪结构清水砼》要求施工,要求单层墙身垂直度及墙面平整度偏差为3mm,钢筋砼剪力墙全高32.8m-54.3m,墙厚200mm,项目部管理人员和操作班组开展《加强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垂直度控制》的QC攻关活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控制2mm的偏差。而工程应用模板早拆支持体系新技术,保证了模板体系刚度及结构的尺寸不变形。泵送商品砼浇筑,优化配合比,使粉煤灰用量控制在12%至15%的范围内,保证其质量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工程结构全高在32.8-54.3m,经现场检测,合格点率高达100%,其中单层垂直度和表面平整度均不超过2mm,全高垂直度最大偏差为8mm,解决了高层剪力墙在结构垂直度及表面平整度上难控制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 外墙面装饰标准保证
1 外墙面基层施工
工程外墙采取涂料装饰,而外墙涂料的感官及使用寿命取决于基层质量,所以保证外墙层质量非常重要。
(1)在抹水泥砂浆前,应对墙面基体进行表面清理,提前浇水,稍干后将303砼界面剂刷在砼基层上,随后涂3至5mm的1:1水泥砂浆。
(2)在抹灰砂浆中掺一定量的"聚丙烯(pp)束状单思纤维",按水:水泥:砂:合成纤维=0.57:1:3:0.0019的配合比例。
(3)对外墙水泥砂浆进行打底,厚度5至7mm,分层与冲筋抹平,刮平找直并养护。
(4)打磨局部面积平整度超过2mm的墙面,使墙面平整牢固。
2 外墙涂料施工
采用滚涂的办法,先涂配套封底材料,刷两遍STA—高级纯丙烯涂料,需均匀涂抹。
(三) 内墙抹灰施工
首先要保证个间轴线尺寸无误,其次要把线角质量关,保证平直的水平线及竖直的竖向线,最后要控制施工程序,每道工序要经过自荐,复检,专检,达标后才可以继续施工。
(四)屋面防水层施工
使用2mm厚水泥基高分子涂料制作防水层,并以1.2mm高分子卷材覆盖,卷材上必须铺防滑地砖。每道工序都需验收,如果不符合要求,马上整改。
(五)水、电、通风安装工程
电气配管露出不大于5mm,应用绝缘压接帽用于导线连接。水管道使用新型聚丙烯管材料,用热熔法连接。使用柔性抗震排水铸铁管,具有安装方便,整洁耐压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窦媛,郭汉丁,葛继红. 建筑外墙节能质量管理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 建筑节能, 2010,(11) .
[2] 郭涛. 高校新校区教学办公建筑在使用期的缺陷调查研究——以济南四所高校为例[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1,(04) .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ngmuguanlilw/19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