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育:语文教育新的生长点
影视教育——语文教育亟待填补的空白
有人说,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其实,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或电影作品也能把人的心灵引领进一个崇高的地方。影视艺术是无字之书,影视艺术是从一个全新独特的视野观照文学,观照社会和人生,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作者思想、美学观等的再现,而且也是导演、演员等人的美学思想、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展现。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人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是交互性的,我们可能会因为喜爱某部电视剧并进而化为阅读文学作品的期待,或者会因为喜爱某部文学作品并进而化为观赏影视的期待,并自觉不自觉地对影视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转化的合理性作出评判。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在学习语文,读诗析文忙得不亦乐乎,可离开学校之后呢?除了专业需要外,还有多少人在那里抠字眼儿去分析一篇文章?电影电视倒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它是人的闲暇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我们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尤其是在人生最关键的中学生涯中,有没有关于影视艺术的学习和教育呢?影视教育是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空白,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影视教育这个空白已到了不得不填补的时候了!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不可否认,影视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打开电视机,首要的或许不是为了学习某种知识,但它能让人感受一种氛围,体验一种文化蕴含,这对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陶冶、健全一个人的人格有着深层的意义。
影视教育是语文教育同时也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对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定位和人文素养,而对影视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评价则充分展示了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使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使这种鉴赏评价更具有语文的特性,使这种创造能力更能提升人的智慧。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说过:\"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堪设想的,只有通过读者的裁决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变化着的经验视界的连续性中。在接受过程中,永远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已被承认的审美标准到超越这种审美标准的新的生产的转换。\"(注:转引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4期,P57。)对学生而言,观看影视也是一种阅读,只不过与文字文本不同的是影视展现的是画面文本。\"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但是,它本身己成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实。\"(注:《电影的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P1。)\"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注:《电影的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序言。)这种画面的诗的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开智、审美、立德的育人功能,阅读它,学生同样也能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影视观赏的过程也是一个和谐的心理过程,读书讲究披文得意、披文入情,同样,对影视表达的情感思想的把握也需要我们专注地投入,反复地观照思考。影视所展示的画面尽管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否能够感染我们、陶冶我们还需要个人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个过程,就是心灵与韶乐同步震荡共鸣的过程。如果能让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应该说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一种成功的文化教育,语文也就真正成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语文——影视教育多元目标的核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我们的时代,电影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注:《儿童教育讲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P84。)影视教育和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教育一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评判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经典名言道出了语文的本质特征,语文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技能,而且是贯穿人的生命始终的一种本能。影视教育的目标可以是多元的,但它的核心正体现了生活和语文的一致性,体现的正是一种\"生活语文\"的教育观。
影视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评判。\"电影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重现,它外表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已由于导演本人的艺术观而有了一种活力。\"(注:《电影的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P5。)\"在这种情况下,画面需求人们对它作出是否有价值的判断,而不是属于事实的批判,它已经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某种别的东西了。\"(注:《电影的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P6。)影视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是否有价值,这需要教师去加以教育引导,组织学生去加以讨论评判,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很有益处。\"孩子习惯于消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往往仅仅是不由自主的视觉印象,孩子仅仅是\"看看\"而已,艺术印象也是一略而过,没触及到个性,没引起思索,没向他提出任何问题。这样地看电影是微不足道的,而有时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注:《儿童教育讲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P85。)现在影视等各种大众媒介作品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着,而这些作品传播的信息,有的正与孩子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形成竞争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局面,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上海这几年的教育工作已走到前面,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招生作文试题是,要求对青少年喜爱甚至入迷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蝙蝠侠》《聪明的一休》《灌篮高手》《大闹天宫》等中外动画片这一流行文化现象进行评论。这样的命题有助于教会学生在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文化产品时学会\"拿来\"。当然,这仅仅是在运用考试这根指挥棒形成一种舆论导向,但对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启示无疑是很大的。让每部影视作品都成为家里、学校里讨论和谈话的主题,通过影评、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影视生活透明化、程序化、\"学理\"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这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无疑是保持一致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ngshijiaoyulw/28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