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育论文发表对影视画面原则及要求阐述
关键词:影视教育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影视画面,原则要求
一、经营画面让内容如虎添翼
将画面套上“经营”二字,难免给人以投机取巧之感,似乎在玩弄技巧、欺骗观众。恐怕不少业内人士对此也不以为然。诚然,影视作品吸引人之处,首先在于内容。设想在9?11事件中一段用手机拍摄的极其业余、画质粗糙的现场视频,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影视作品内容思想之重要,和画面经营之关键,并不矛盾。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的一手珍贵资料自不必细究其布局、构图、主次,信息稀有决定了它的价值;然而大部分的影视作品属于有计划的创作,内容的谋篇布局和形式的谋篇布局都需要付出同等的心血。
经营画面,是为了让内容以更讨好市场、更触动受众的形式亮相,先声夺人;让有意境、有氛围、有思想和内容的作品更容易被观众认可。当下影视作品的市场营销已经是一门成熟的专业化很强的工作,良好的市场营销能让影视作品有事半功倍的市场效果,谁也不会质疑它的必要性。画面经营相当于在前期阶段、在内容制作阶段就提前让产品营销提前介入,主动性会更强。
二、影视画面经营的基本原则
画面经营是一种电视艺术创作,但它不应该只是大师手中的绝艺;只有大多数影视工作者都掌握其基本原则和方法,画面经营才能发扬光大,成为我们创作时的下意识动作、成为习惯;也只有这样,电视作品的整体水准才会提高。画面经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1、把画面最好的、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我们的顾客——观众。犹如去水果店买水果,我们看到面上的几个总是最大最好的,这会让你产生心理暗示:所有的水果都很好,在这里买没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这方面是佼佼者,不论是照片还是纪录片,他们的画面总是给人美轮美奂的冲击力,以至于全世界的观众几乎形成了一个心理定势:想看唯美得震撼心灵的画面,就看国家地理。这得益于长期以来他们对画面美感的极致追求,如果稍有瑕疵,那一定不会呈现给观众;
2、努力放大画面卖点。哪怕它是臭名远扬的,也要臭到让人侧目;就好比卖臭豆腐的伙计更喜欢挑在风头上摆卖,借助风力将那份“臭”传得更远更广。例如香港电影自吴宇森式的慢镜头暴力美学后,对黑帮、警匪片的塑造似乎已经到头了,但杜琪峰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杜氏风格”成为新的瞩目焦点。尽管有人批评杜琪峰对画面的迷恋导致了电影情节的薄弱,但画面卖点正是他的作品吸引人之处。风格化的画面构图、沉稳的镜头运用、独特的氛围营造、拉伸的镜头、昏暗的音乐,灰暗但不乏亮色、悲哀却不失希望。杜琪峰把画面特点放大,也就完成了作品的成功经营。
3、突出重点。坚决摈弃一切不利或影响卖点的东西,哪怕它是优美的、优秀的;会让观众分散注意力的一律从画面中剔除。这样的例子在影视创作中大量存在,前期可能拍摄了几千小时的镜头,但通过最终要剪辑只剩下几分钟。这几分钟里留下的必然都是最能吸引观众、最能表达主题的精华画面,让观众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画面上,以传达创作意图。
如果创作者认为要做到以上三点还是存在难度,那还有一条简单易行的画面经营法则:排序。无论是摄影、摄像还是电脑编辑制作,首先把所有画面按照自己认可的重要性给标上序号,如1、2、3、4、5、6、7,或者A、B、C、D、E、F、G等;然后看它们在画面上所处的位置和它们的重要性是否相称:最突出为1、后者为2、再后为3,如有不一致马上调整,包括调整相机或摄像机的位置、焦距、景深,条件允许的话还可调整画面上东西的位置,包括人、物等,或者试着调整画面的光线,增减灯光的只数,直到它们的主次合乎你上面的顺序;最后,再审视画面,做减法,是否有些画面是不必要、可有可没有的,特别是重要性排名靠后的画面,设法将它们减去。排序法实际是上面三个法则的综合运用,较为简单易行,对创作者个人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要求没有那么高。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专家,但只要他具备一般水准的画面意识,就能运用排序法经营画面,而且效果能保证不低于70%。
三、业精于勤
尽管我们总结出画面经营的几个基本原则,但相对而言,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成果,并不能像建筑、裁缝那样,有图有样,照本宣科。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这些原则,是必须结合个人的悟性、灵性,辅以不懈的练习、领悟。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时,老师教导我们说:不要用橡皮,我们必须去看最初画下的线条,才能指出相应的“改进”。是的,如果有了橡皮,最初的线条就会被擦掉,一同被擦掉的还有从中学习到的经验。摄影、摄像的道理与此相同,不要担心你拍得不咋地,就不敢在同事、前辈面前展示你的画面,如果这样,你可能失去从中学习的可能性。
前不久,同事们一起到梅州拍摄《岭南屋语》的纪录片,出发前大伙已做好了“功课”,明确了各自的需要和追求。最终有两个人都拍摄了“围龙屋客家妇女洗衣”的镜头,我认为第二组镜头的处理好于第一组,因为它更好地交代了地理环境、更贴切主题需要。在特定主题下,每一个镜头都要尽量贴切主题需要,务必明确地交代当时特定的地理环境,这就是个人悟性和长时间实操经验结合的结果。那种很唯美的镜头,缺少语言、不能说事、和主题无关,得依赖大量的旁白解说,因此再美也是累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ngshijiaoyulw/77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