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影响、挑战和应对(3)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作物生产: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三、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中国的挑战

(一)生物技术应用的风险:技术内在风险和技术外在风险

生物技术被视为一种普罗米修斯科学(Promethean Science),在给人类带来收益时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讨论技术风险应对技术风险进行区分,即技术的内在风险(technology inherent risk)和技术外在的风险(technology transcendent risk)[11]。就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内在风险包括对人类健康、生态和环境的潜在风险。外在风险指使用技术可能造成的风险,包括加剧社会内的贫富差距,减少生物多样性,不信任和贸易争端等。

内在风险的争论存在于人类健康、生态和环境的潜在风险等领域,是技术专家讨论的范畴,其背后固然有经济、政治的考虑,就其本身而言,其不确定性也有待时间的考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10多年的应用和发展,还不能回答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长期影响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批准主要口粮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美国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极力的推动者,出于健康影响和公众压力,转基因小麦没有实行商业化,转基因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和燃料乙醇。欧洲种植的极少量转基因玉米只用于饲料。笔者以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小麦这两种基本口粮作物的转基因品种商业化应坚持预防原则⑤。

关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技术内在风险讨论一直没有停息,技术外在风险越来越成为讨论的热点。主要的伦理的关注是,基因工程和生命领域的知识产权会加速使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转变为\"纯的商业物品\"[12]。关于生物技术的国际争论集中于知识产权管理、基因资源的获得、从生物技术中平等获益和生物农奴(bioserfdom),以及技术应用可能导致的对农业生产主权的影响等。笔者以为,对我国而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种业安全和植物育种的知识产权领域。

(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我国种业的影响

种子是农业生产核心的生产要素之一,种业是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粮食生产的\"命脉\"产业。Mary C. Carras[13]指出,\"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未来\"。种子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处于粮食生产的源头,对种业的控制不仅属于粮食安全的范畴,也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以Engdahl[14]为代表的阴谋论者认为,美国主导并推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是为了控制全球的粮食生产,进而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不管美国是否有如此\"用心险恶\",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的种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跨国种业渗透、控制种业的态势日益严峻。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欧洲对转基因作物持抵制态度,随着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转基因作物市场的饱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孟山都等种业巨头海外扩张的重点。根据国际种子联盟[2]的数据,中国的商品种子市场价值规模仅次于美国(85亿美元),大约为4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成为跨国种业巨头争夺的重点。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仍然是公共机构为主导,难以与市场对接。当前,国际种业的市场已演进到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我国的种子企业处于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市场集中度低,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不强,且农技推广体系薄弱。此外,种业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存在种种弊端,对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制度环境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种业在与跨国种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随着农业国际化和我国农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国内种子市场正在融入国际市场,种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就技术而言,目前我国转基因新品种的研发总体是对西方的一种\"跟随\",没有技术优势。

2008年的\"粮食危机\"从一定程度上为跨国种业巨头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推销转基因作物品种提供了机遇。笔者以为,在考虑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时,不能只\"抽象\"地考虑转基因作物的农艺学特性,要关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我国的种业安全。如果种业被外资全面控制,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专项的成果也失去了与市场对接的平台,不利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长远发展。综合目前的产业格局以我国种业的现实,笔者以为,推进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作物品种(美国技术路线的品种)的商业化会加速外资对我国种业的控制。

(三)对植物新品种领域知识产权的影响

绿色革命给工业化的农业引入了知识产权,种子变成了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如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私有财产[15];植物育种的策略发生了改变,从保持和丰富基因多样性以及自我繁殖转变为一致性和不能自我繁殖,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跨国的利润,增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基因资源的控制。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促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重建[16]。植物育种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在部分发达国家发展建立,随着技术的扩散,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构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确保他们的专利和商业回报,随着\"保护作物新品种国际联盟\"(UPOV)、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等一列协议的签署,全球范围的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体系正在建成并日臻完善。植物育种领域的知识产权正在对农业生产自主权产生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uowushengchanlw/5292.html


上一篇: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及其伦理学慎思
下一篇:跳舞草的栽培与繁殖技术